清末大饥荒
天灾?人祸?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7期 作者: 顾晓绿 

标签: 历史拾遗   

光绪二年(1876年)——四年,一场大饥荒席卷了大清半壁江山。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五省大荒,灾情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死者无数,白骨盈野。其中以1877、1878年灾情最为严重,因两年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丑奇荒”、“丁戊奇荒”。这场被大清官员称为“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几乎影响了清帝国的政局走向……

1876-1878年,山西、山东、直隶、河南等省的县志,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旱”。由春至夏再越冬,一连数十月未见透雨,天干地燥,颗粒无收。曾经的产粮大省,一时沦为千里赤地。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晚清政权来说,这场旱灾几乎动摇了帝国的根基

1875年,整整一个春天,京师和直隶几乎都没有下雨。干旱持续到隆冬,沟河断流,农田龟裂,北方各省也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次年年初,旱灾大规模爆发。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