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拼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5期

标签: 海淀区   遗址   历史拾遗   

圆明园坦坦荡荡景区北部的碧澜桥遗址。碧澜桥修筑于乾隆朝中前期,历经战乱,毁坏坍塌。

18世纪末,当拼图作为一种贵族游戏风靡欧洲时,评论家曾讥讽道:“有钱人除了在桌上摊一堆硬纸板碎片外,无事可做。”如果他们知道21世纪的历史学家,正在用拼图的原理,再现18世纪建筑遗迹的原貌,不知会作何感想。

历史学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不移动建筑构件的情况下,把它们转化为三维数据图像。
通过在电脑中的虚拟拼接。

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的专家们,正是这一工作的实践者。“当你看见满地的残破建筑构件,通常很难想象它们原来的面貌,更别说展开系统的研究。如果能将它们拼接复原,问题就简单得多。但贸然移动构件,不仅可能遗失历史信息,也要承担损害构件的风险。”殷丽娜副院长说。怎么办?一种可以对实物进行360度扫描,并转换为数字图像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派上了用场。专家们根据建筑构件的特征,选用不同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确保在转化中不会丢失关键的细节。这样就可以通过电脑,随意扭转、调整构件的三维数据图像,完成虚拟拼接,再现遗迹的原貌了。“需要强调的是,这项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扎实的史学研究和专业知识为基础。比如遗迹现场散落的构建也许来自于不同的建筑物,如果我们在扫面之前不能区分识别,就无法正确拼接;又或者构件本身已经有缺失,那就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推断和补充。”殷丽娜说:“遗址现场和历史文献是最为重要的线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