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11期

标签: 遗产风景   东兴市   诸暨市   东源县   凤阳县   

广西北部湾的东兴金滩。京族渔民脚踏高跷,手持捕网,正行走在晨曦映射下波光粼粼的海边。这种踏高跷入海,持小网捕捞野生虾的独特方式,在当地被称为“高脚筝”。 高可达两米的高跷配上竹木制的长柄捕网,好似四肢都得到了延展,舞动起来,恰似捕鱼的海鸟。这场景不禁令人想起《山海经》中记述的关于长股国中“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的传说。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捕捞方式,这种原始的单人作业法,使每次捕捞的海虾都数目有限,取之有度,用之不竭。于是,人与虾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机械化捕虾方式的出现,“高脚筝”便被弃之不用,浅海野生虾也几乎消失殆尽。摄影/刘小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美,美在“顺应天常”的规律,美在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在“惜生爱物”的伦理,美在“寡欲节用”的矜持。而这种价值观,我们曾经有过。

云南昆明附近的小镇。清晨的薄雾中,一个村民正用大木锤夯实梁架间的榫卯,一个纯木质结构的房屋框架搭建工作似乎已经接近尾声。所有用于梁柱的木材,都是手工加工的,其上刀砍斧凿的痕迹还依然新鲜。木材的搭接之处,也不见半寸铁钉。远处黑瓦白墙的民居中,也正有几处梁架还在搭建之中。看来,又有几户新的家庭要落户于此了。比起现代都市中“钢筋水泥的丛林”,住在这样恍若天成的村落里,当是怎样的惬意啊。摄影/陈培坤
广东河源苏家围。稀疏的阳光漏过古老客家围屋的檐角,道路上铺设的卵石,被晕染出如玉般的光泽。旧时村中修建道路,在土地开拓平整后,都使用鹅卵石在地表铺设。这样,既增加了道路的耐磨度,卵石间不规则的间隙也成了非常好的排水通道。这些原本采自天然的铺路石子,经过数百年悠闲步履的踩踏打磨,也逐渐变成了圆润剔透的美石。摄影/张源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严宏昌家养的鸡在院中的梧桐树上落了户。每天的黄昏时分,严家的鸡都飞跃到树上度过漫漫长夜,经年如此。严家养鸡,采用的是散养的方式,也不刻意剪除鸡的飞羽。故而这些鸡的生活状态基本与野生无二。鸡会上树,吸引了众人惊奇的目光。在啧啧称奇声的背后,也饱含了人们对这种重归自然现象的慨叹和向往。摄影/关海彤
浙江诸暨的渔村。春节前,村民正按照传统方法将初步加工过的鲜鱼悬挂上架,通过晾晒将其制成咸鱼干。在当地,咸鱼干是节庆中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美食。这种纯天然方法,从调味到防腐,都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千百年来一直袭用。坚持传统,不仅是对口味的执着,也代表着那些源于先民的、对自然加工方式的尊重。供图/Imaginechina/c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