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建造了人民大会堂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叶倾城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东城区   

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的面积之庞大、功能之复杂、设备之众多、体量之厚重、建造之神速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属奇迹。我们不禁要问: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的年代,中国人为什么有信心、有力量完成这样的壮举?历史能告诉我们的,总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1959年10月1日,在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前举行了阅兵仪式和七十万人大游行,庆祝共和国的十周岁生日。

人多就是力量大

1959年国庆前夕,作家冰心在参观了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后,写下这样的句子:“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关于水滴与大海、螺丝钉与社会主义大厦的辨证思考,常常出现在刚刚翻身解放、空前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的心目中。也正是这样为了集体舍弃个人的精神,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1958年,北京中轴线迎来了自1405年明永乐帝朱棣营建紫禁城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建筑活动。

责任编辑 / 张婷  图片编辑 / 汤剑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