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的豆香
标签: 文化遗产

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面,中国人在粮食选择上习惯各异,唯有大豆是各省都不会拒绝的作物。粥汤之外,有一大宗就是用作制造调味品,比如酱和豉。
酱:为贮藏而生
旧时闭塞,没有电视广告看,断奶的孩子爱荤爱素,皆出于父母唇舌喜好、祖辈随手喂给的零嘴,日久便是条件反射。我祖母幼籍沈阳,“九·一八”后逃进山海关,与胞弟一路流离到京,各自为家,成就了如今两家三十余口。年幼嘴馋,时时绕着她老人家问东问西,日子一长,便记了满心的马哈鱼、猴头菇、大酱、粘豆包,以致年长后见到这几样就忍不住买,每年入腊,总托黑龙江的朋友带冻好的整条当季雌马哈鱼来奉亲,减几岁时还要怀鱼作年画状,逗老人一乐。
马哈鱼属鲑科,肉色粉红,鱼卵一抱橙红几可盈碗,教人看了就喜兴。老人齿衰吃不下太多,摆着给她慢慢看也好。要有一碗盘酱就更妙了,用它焖锅酱马哈鱼,再把土豆、茄子、柿子椒围满锅沿,主食则米饭馒头两宜,贴几个玉米饼子更见旧味。马哈鱼是洄游鱼,没有河鱼的土腥气,若是鲜杀的,脍炙汤羹怎么吃都好,但是远途而来,消弭了鲜活性,则须搭配盘酱,渗以咸香,才两两相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