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胡同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1期 作者: 蒋晨明 

标签: 北京市   城市建筑   文化符号   遗产风景   

【编者按】七百多年的光阴似水。诞生于元大都里的胡同几经变迁,资料显示,北京胡同从解放初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又消失上千条。有专家确定,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50多条的速度消失,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资深媒体人蒋晨明一直为北京胡同着迷。自2004年起,他就架起摄影机,奔走在一条又一条小胡同里,记录了胡同被消失的过程。
校场口附近的胡同自明代就有了,有校场口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等。此地区原为习武演练训兵之处,所以称作教场,后“教”与“校”通用,1960年遂定名为“校场口”,沿用至今。随着城市的扩张,内城用地越来越紧张,校场口地区就成了黄金宝地。2009年时此地贴出拆迁通告,做土地储备之用。之后,部分院落被拆除。但因多种因素,至今此地仍未完全拆除,多年陷入半拆迁工地状态。但其后的命运,已可想而知。图中的二层小楼为校场四条胡同52号旧宅。
拍摄时间:2009年9月12日
拍摄地点:原宣武区校场口胡同与校场四条胡同路口。
拍摄时间:上图为2007年11月2日;下图为 2012年4月7日
拍摄地点:原宣武区保安寺街西段
保安寺街,顾名思义,街上有个保安寺。所以,此条胡同虽然其貌不扬,但在菜市口一带的胡同中,却格外有名。胡同里原有5处会馆,尤以湘潭会馆闻名。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此片就传出要拆迁的消息,大街小巷也布满了“拆”字。期间,有些院落相继被拆,整体拆除则发生在2012年。从第二张图可看出,不远处,左侧的商业楼盘已经建起。普通的胡同院落,一旦变成商业住宅,就成了富贵人家的选择,据了解,此楼盘项目的售价在七八万左右,房型好的高达10万。
拍摄时间:上图为2007年2月22日;下图为2012年4月3日
拍摄地点:原宣武区北大吉巷4号
北大吉巷里有很多不错的院落,论名气与规模,4号院都还排不上。但2007年我来拍照时,两个孩子突然跑到门口玩耍起来。我一下子找到了小时候与姐姐在一起的感觉。这就是我向往的普通人的温馨生活,也是我一直推崇的胡同的重要价值之一。
2012年,有朋友给我“报料”:“这片胡同拆迁最近突然加速,你要赶紧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4号院,以及那两个孩子是否还在。遗憾的是,整个胡同都成了废墟,我连4号院的踪影都难寻了。后来在附近一居民帮助下,仔细分析老照片,才认出那仅存的墙垛,就是4号院的残存。

 

拍摄时间:2007年11月2日拍摄地点:原宣武区包头章胡同30号院前
2007年我来到这个角落时,胡同里已有了拆迁的迹象。此处没有什么故居会所,深宅大院,更谈不上精致的建筑元素,它吸引我按下快门的,是三位老人,每人一个马扎,每人一份报纸,在破旧的宅院前,那么聚精会神地读报。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够如此安逸地生活,这种胡同里的心境,恰恰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待到2012年此片区重启拆迁后,即使那破旧的小院,也不存在了。当然,真正失去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作为建筑存在的院子,而是老人们的那份生活,那份心境。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