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土司们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3期 作者: 马赛屏 

标签: 历史拾遗   果洛藏族自治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仍被古老的土司家族统治着。但在民国时期,土司数量则急剧减少。此时中央政府对土司已没有专门的管理,但偶尔有地方当局任用他们,颁以司令之类的委任状。最后的土司依旧管理着过去的土地和人民,但是新的变化也日渐显现。让我们跟随记者庄学本的镜头“穿越”历史,来看看最后的土司和他们的人民吧。黑白图片里的故事,都发生在1934年-1942年间。
土司夫人能顶“半边天”
这是青海果洛草原上的康干土司夫人。繁复而华美的藏饰,让她看起来像一位女王。看到她,你是否会想起小说《尘埃落定》里高贵的麦其土司夫人?其实在土司统治的“地盘”里,土司夫人的确举足轻重,她们常常有参政议政、带兵打仗的机会,有的在丈夫去世后还能升任土司,可谓土司“王国”里的“半边天”。 摄影/庄学本
统领千户的藏族土司
上图为果洛草原上的康干土司。作为一名盛装的藏族土司,他宛如宝相庄严的活佛。康干统治着中果洛地区约1000户人民,职衔为“土千户”。1928年,上中下三果洛由四川划归青海,然而直到1934年,政府仍对果洛茫然无知。于是这片草原像“世外桃源”一般,在土司的管理下保持着原始而自然的生活。左图为土司政府里精明强悍的土官。
摄影/庄学本
摄影/庄学本
“吃人野番”的真相
草原上骑马牧羊的自在生活,与以农耕为主的西南土司“王国”截然不同。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还是地图上没有勘测过的“白地”,甚至传说居住着“吃人野番”。但其实这里的土民只是保留着生食习惯。
摄影/庄学本
他们喜爱打猎。摄影/庄学本
放牧是主要的生活方式。摄影/庄学本
牧羊的妇女剪下羊毛,还能增加经济收入。摄影/庄学本
“文化入侵”下的摩梭土司
图中的左所土司喇凤翥像个藏族僧人,但他其实是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20世纪初,东迁的彝族、北面的藏族,对左所土司造成了“文化入侵”。于是这里成了喇嘛教的地盘,红帽系、黑帽系都有一席之地。另外,汉人文化也在“入侵”,所以女儿国里的土司制度竟也是“父死子袭,兄终弟及”。左所土司的“小王国”,可谓是一个“文化杂交地”。摄影/庄学本
自由独立的“土司国”女人
图1中的土司总管,是否和土司长得很像呢?总管一般由土司的弟弟或有才干的亲属担任。尽管土司和总管是男人,但在摩梭人的母系社会里,一切都染上了女性色彩,女人更自由也更自主:土司太太当土司的机会很大,其它贵族女性也有一展才能的可能。摄影/庄学本
正在织带子的土司妹妹。摄影/庄学本
旅行途中的摩梭贵妇。摄影/庄学本
土司是汉文化传播的“窗口”
这是青海的李承基土司一家。土司长衫马褂,女眷则着旗袍,样式与汉人相差无几。李土司一家其实都是土族。土族是蒙古族后裔,到了明清时就基本汉化。而土司更是一扇文化传播的“窗口”,最先接受到文化变迁的信号。汉化的李土司家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紧密,明代时更是镇守着西北边防重地,立下战功无数。 摄影/庄学本
图为明宣德年间皇帝赐给李土司祖上的金书铁券,表彰他们世守边陲的功绩。摄影/庄学本
自由恋爱与大妻小夫
土族中的普通人并未完全汉化,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习俗,比如婚姻。穷人家的青年如果两情相悦,只要致了财礼,拜了天地,就能结合。摄影/庄学本
小康之家却流行大妻小夫。据庄学本的调查和研究,这是因为土族妇女勤劳善操作,男子闲逸不事生产,所以大妻小夫是为了让女子早早帮助夫家操持农事。摄影/庄学本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