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枣江湖
祖宗严选好果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散文《秋夜》里的这句话,近年已经变成了流行网络梗。在文章所写的北京,枣树确实常见,时至今天依然如此。
人们爱种枣树,因为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好果子,数千年来经受住了老祖宗们的多轮评判。首先,枣树适应能力极强,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和丘陵地区,无论土壤肥瘦,处处皆可生长。其次,结果量大,无需精心伺候也能硕果累累。它更有一个远胜其他水果的优点:不仅鲜果好吃,还非常适合晒干储藏,能成为灾荒年代的救命粮。先秦《诗经》中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之句,就说明它在当时跟水稻一样,是重要的农作物。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则将枣与桃、李、梅、杏并列为“五果”,医家认为吃它有益健康。
除了食用,丰产又颜色火红的枣,逐渐被赋予更多人文含义。在早期的婚嫁仪式中,新娘会手捧枣和栗子来拜见公婆,以表敬意。这一传统后来几经演变,变成了用红枣、花生、桂圆讨“早生贵子”的口彩。
责任编辑 / 林依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