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博修化石,是什么体验?


文章出自:博物 2021年第05期 作者: 张雪松 

标签: 古史传说   博物广知   

我们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化石,相比它们刚被挖出时的状态,都经过了“深度加工”——这其间的各项工序,称为“化石修复”。对一家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来说,这和做标本一样是基本业务。我们有请北京自然博物馆(简称北自)的化石修复师张雪松,聊聊这份工作的苦乐与心得。

进馆的化石,都是“带壳”的

每当被人问起职业,我就淡淡地说“自然博物馆里修化石的”。一听这个,许多朋友都觉得挺神秘、挺好奇。作为后台工作人员,我们化石修复师的工作,平时远离观众视线。不过,大家在馆里看到的每一件化石展品,都凝结着我们的劳动。

化石的“芳龄”少则几万年,多则几千万到几亿年。在地下掩埋这么久,原本的生物残骸早就替换成了矿物质,化石本身也已成为岩石的一部分。每块化石进馆时,都被牢牢裹在四周的“围岩”中。而把围岩清理干净,让化石露出真容,乃至把化石碎片粘合成整块骨骼、组装成整副骨架,就是我们化石修复师的任务。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