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参”自远方来:清代中国的海参大进口


文章出自:博物 2020年第04期 作者: 一枝 

标签: 文化文明   

阿拉斯加帝王蟹、澳洲龙虾、南极犬牙鱼……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在家里吃到远方海鲜早已不稀奇。但你或许不知道,早在清朝,中国人就吃起了“进口海参”,而且货源遍及半个太平洋。

国产海参,刚成名就不够吃

作为“大吃货国”的国民,今天我们甭管吃没吃过海参,基本都知道这是个名贵海产。然而这类模样古怪的棘皮动物,并不是一直都这么受中国人欢迎。

元代之前的古籍里,很少有关于海参“美味”或“滋补”的记载。元代养生家贾铭还认为海参“性寒”,吃了容易加重腹泻。到了明朝笔记小说《五杂俎》中,才提到黄渤海和福建沿海的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此时已把海参夸成了海中人参,“性寒”也变成了“性温补”。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刘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