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肥也流油!


文章出自:博物 2016年第10期 作者: 艾晓 

标签: 博物餐桌   

“肥得流油”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富含大量油脂的肉类—用眼看得见,用手摸得出。但还有一些食材,外表上虽看不出它们有油,但经过一番料理,却能渗出不少油脂。

无心插柳“汪”出油

脂肪是很多生物体内都含有的物质,也是不少生物需要摄取的营养成分。不过这一回,我们不讲脂肪的组分,比如它分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详见“好油与坏油”),也不讲脂肪与人体的关系:是造成肥胖的元凶还是细胞的必需品,更不说脂肪对食材风味的影响(详见“胖瘦肉”),就单说某些食材中脂肪的形态变化—原本看不见一点“油星儿”的食材,经过烹饪加工却能汪出大量油脂。

或许有人会说,那些用来榨油、炼油的食材不就是这样吗?那是人们明知它含大量油脂,而采用压榨、加热等物理手段得来,算是“有的放矢”。这一回所说的,是那些食材本身就“隐含”油脂,在烹饪中由于其他成分发生变性,让油脂显现了出来,算是“无心插柳”。具备这样特性的食材大概有两类:一类是鸡蛋鸭蛋和蟹黄(膏)虾黄;另一类则是牛奶、豆浆和粥。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