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之棕榈家族 南国风情
标签: 草木庄园
艺多不压身
大文豪苏东坡曾作《棕笋》诗云:“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被苏轼津津乐道烹而食之的,并非真正的鱼子,而是棕榈的花——棕榈花黄,小而繁多,又名“棕笋”、“棕鱼”,将开未开之际正好食用。苏轼还在诗序中说:“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似乎使用棕榈花的风尚始于蜀地。古人所爱棕榈,正在于棕榈树几乎任一部位,都可为人所用:“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如此宽大的叶子,常被用于制作蒲扇,或可把棕榈叶分为细丝,制成刷子状,驱赶蚊蝇,兼有清香。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棕皮,以此中纤维制作绳索,入土千岁不烂,亦可用于编制衣帽;棕榈叶柄煅炭入药,具止血之效。正因棕榈各处均可为人所用,故而南方民谚说:“千株桐,万株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给予了棕榈高度的评价。
借地脉以北上
如今野生棕榈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即便北方栽种,深秋时节也要穿上棉衣稻草,包裹严实,以御风寒;但在秦岭北坡,棕榈不必人为更换冬装也可存活,甚至早在秦朝,咸阳到潼关一带也有棕榈分布。秦朝曾在骊山修建“温泉宫”,其间主要布景树木之一就是棕榈。至若西汉,文学家扬雄作《甘泉赋》,描述温泉宫外景致,骈文曰“攒并闾与苃葀兮,纷被丽其亡鄂”,其中“并闾”和“苃葀”正是如今所谓的棕榈和薄荷,一个“攒”字透露了棕榈并非野生,而是人为栽种。尽管古时气候和如今有所差异,但导致棕榈北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秦岭的花岗岩断层之间,富含温热地下水的缘故。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