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边炉
海鲜食补“拉锯战”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2期 作者: 菡榭 

标签:

广东午夜的街边,几块砖头垒成的简易灶台上,一口大肚砂锅中正翻滚着乳白色的汤汁,隐约可见汤中漂起的鱼片、牛丸,锅边几个人或站或蹲,正群情激昂地夹进捞出——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火锅通常都坐着吃,但在广东,它的最传统吃法却是站着吃,并且一顿饭要耗时几个小时,这就是“打边炉”。

说起打边炉的来历,多出自清代的生活轶闻汇编《清稗类钞》:当时广州有一姓边的北方厨师,每到冬日便开卖类似涮羊肉的火锅,深受欢迎,人们就称之为“边炉”,后来锅具、食材和吃法逐渐本土化,发展为当今的打边炉。实际上,广东打边炉的传统早在宋代便有记载,只不过当时叫“打甂(音‘边’)炉”。“甂”就是小瓦盆,“打”则是涮的意思,打甂炉即涮瓦盆火锅。但或许“甂”字太生僻,逐渐就被误传为“边”。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顺德县志》记下了人们对打边炉的理解,已经转变为:“以鱼、肉、蚬、菜杂烹,环鼎(边)而食”。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