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食物们的“山寨经”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3期 作者: 艾晓騧 

标签: 博物餐桌   

‘早起,买根洗衣粉油条,来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弄份人造鸡蛋炒硫酸铜韭菜;晚上,开瓶甲醇勾兑酒,吃着注胶牛肉和硫磺蒸馒头……这一天下来,发现自己居然还神奇地活着,不知几时会变成超人!’这个戏谑食品造假的段子长盛不衰,虽有些夸张,却折射出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存在“被造假”的现象。可是,假的永远真不了,只要对那些食物本来的属性有所了解,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人类的“食物造假史”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记载,从古至今,食物造假也跟其他造假形式类似,主要从“形态逼真”上着手,招数大致都出自以下这3种模式:天然形似、“美容”伪装和人工仿造。

天然形似:真假亲兄弟

自然界中,很多生物因种属相近而长相颇为类似,像沙参、元参等不值钱的参就可以冒充野生人参。但还有一些食材,它们的生物物种之间压根儿就没什么亲缘关系,只是机缘巧合长得像而已,非得剖开或做熟后,才能辨出真伪。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