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
牧草出西域 荒岁充饥肠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4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草木ID卡

苜蓿古时又名牧宿、木粟,今名紫苜蓿,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亚洲中部、西部及欧洲,我国自汉朝时引种,如今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苜蓿之叶具有三枚小叶,花冠蝶形,淡紫色至深紫色。苜蓿可作为牧草,也可制饲料,如今城市中也常见栽种当作草坪地被。


苜蓿堆盘莫笑贫

唐朝开元年间,虽是一派祥和的太平盛世景象,实则宫廷之中已涌起了不安分的暗流—李林甫为相,媚上欺下,独断专行。彼时的太子李亨与之不睦,因此任职于太子东宫的人,常受到李林甫各种刁难。文士薛令之官居太子侍讲(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因为人正直,不肯依附李林甫,故而俸禄被一再削减,生活清贫。东宫的饮食供给原本就极寡淡,忽一日,薛令之见盘中的菜羹,竟是苜蓿所制,不禁愤然。苜蓿本是牧草,牛马所食,若非贫困潦倒,少有人采苜蓿为食。李林甫授意将苜蓿作为东宫餐食,委实欺人太甚了,于是薛令之作《自悼》诗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