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进化论 人、城共塑的生命空间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10期 作者: 骆文 

标签: 文化地理   

何处栖居?如今大多数人选择生活在城市当中。吊诡的是,对于城市人们往往同时怀着向往与诟病这两种情感。被创造的环境——城市系统,天生不具备自然景观的怡然美感,城市审美必然与情感相关。20年前的《选美中国》推选出五处“最美城区”,评选标准中权重最大的是“历史价值”,让人步入城区,观览其文化的厚重。如今有机会提出“挑战”,不禁要重新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最美城区或许不应再是仅供观瞻的“文化标本”,而应是能安放身心、激发活力的生命容器。它当有温度,可触摸,能让居民在每日穿行坐卧间,自然而然地生发归属与认同。
武康路的林荫隧道静谧伸延
树冠在街道上空交织出拱形的穹顶
这是上海衡复风貌区的标志性街景
秋日里的武康路流淌着“法国梧桐”的金色光晕。在衡复风貌区内,数十条幽静马路都被这种挺拔繁茂的桐荫所覆盖。法桐是悬铃木属的高大乔木,叶大荫浓、适应性强,百年之前,由法国传教士引入上海原法租界一带种植,造就了衡复一带步行友好的宜人街区。林荫道自然形成的“拱券”,犹如沟通历史与当下的廊道,任由穿梭。摄影/梵克Frankkie

城区”是城市的片段。

地理学家段义孚在他的著作《恋地情结》中提出一个精辟的视角:当某片地域拥有“适当的尺度”,人的感知便能与之建立深刻联结;若它恰是一个自然地理单元,这种联结便尤为牢固。鼓浪屿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例证:其清晰的边界便如同一道情感的堤岸,将岛屿的晨昏、涛声与记忆,温柔地环抱其中,与人缔结下紧密的契约。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