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回声” 作家笔下的恋地之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10期                
        标签:
        基础地理   地理人物   文化地理           
        
        
                 
        
        在20年前那个惯于谈论风景之美的时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却超前地打破了“千城一面”的审美趋同,将5处极具人文价值的“最美城区”推向聚光灯下:有以古典园林著称的苏州老城区、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存的澳门历史城区、集中20多国建筑风格的青岛八大关、交融了传统与时尚的什刹海地区。而被涛声与琴声簇拥的“海上花园”鼓浪屿更被推上首位,因为她几乎集聚了榜单后4名的显著特征——是人文宝藏,也是文化地标。当年鼓浪屿“原住民”、诗人舒婷欣然为第一名提笔:小岛是镶着波浪蕾丝花边的彩色楼船,更是充满温情回忆的家园——男人女人各忙各的家常,阳光下晒着懒猫,音乐学校的学生合着涛声调弦,美术学院的女孩子靠着短墙写生,时不时掸落肩头的落花……2005年《选美中国》“最美城区”排行榜公布的12年后,鼓浪屿成为中国首个以“历史国际社区”为核心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社区”的概念映入眼帘,在美丽的物质形态与特色空间背后,“家园”的价值也扑面而来。此次回顾,鼓浪屿堪当代言。值得深思的是,4位不同年代出生的鼓浪屿作家,描绘她们心中这处卓尔不群的小岛时,也让人感受到一丝遗憾——随着鼓浪屿闻名遐迩,曾经诗意栖居的家园变为众所瞩目的“热岛”,但鼓浪屿值得回顾的,还是“鼓浪屿孩子”深深的记忆储藏之地,那些胜过风景的滋味与情感。
长大了,白头了,也还是流连,还是会说,我是“鼓浪屿孩子”
回顾,是因为已经走离了一段路。
二十年前,《中国国家地理》将鼓浪屿评为最美城区第一名,舒婷的《听罢琴声听涛声》是字字晶莹的散文诗,在我心中定格了彼时这座尚在雾气中半遮半掩的岛屿。那一年,我十八岁,正要去外地读大学。如今回望,那时段是我个人的,也是岛民们开始离散的开端。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