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无限世界 我国民间藏贝文化 “破圈”进行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9期 作者: 刘毅 

标签: 生物地理   基础地理   

日常生活中我们俗称的“贝壳”,其实是指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的外壳。为了保护柔软的身体,它们中的大部分成员都能分泌出碳酸钙质的外壳。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贝壳是大自然最具艺术感的创造物之一。人们对贝壳美学价值的追求,催生了现代的“藏贝文化”。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民间藏贝文化起步较晚,曾长期局限于小圈子的交流。但近年来,国内的贝壳收藏爱好者群体迅速壮大。对“贝友”们而言,收藏贝壳究竟意味着什么?小小的贝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世界呢?
8月8日,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贝展如期开幕,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贝壳爱好者。数十个展位上陈列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贝壳,“贝友”们流连其间,欣赏、挑选心仪的藏品。作为贝壳收藏界的盛会,贝展不仅是爱好者们交流收藏心得、互换交易的平台,展会期间还通常会举办科普讲座,向公众传播贝壳背后的科学知识。近年来,随着国内贝友群体的不断壮大,贝展活动也已扩展到北京、广州和天津等多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八月的上海,溽暑难耐。正午的空气中似乎总是弥漫着一团燠热的水气,包裹住周身。柏油路面泛着淡光,没走几步路,额头和鼻尖就渗出了一层细汗,出门时干爽的衣服,也不知不觉黏在了后背上。
然而在会场的门口,焦急等待的人们却早已排起了长龙。队伍前面的人不断向门内张望,试图先睹为快,提前锁定自己感兴趣的展位,来晚的则踮起脚尖,探着头,努力让视线从密集的人群缝隙中钻过去。有人频频抬手看表,有人不停地刷着手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

12点整,工作人员刚一让开门口的通道,迫不及待的人群便涌了进来。有的人采用就近策略,先“扑”向距离大门最近的展位,而有的人则目标明确,径直向着远处的展位跑去——那多半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藏家。

责任编辑 / 金畅南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