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荒漠猫 的二十年 揭示我国唯一特有 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标签: 生物地理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平均海拔有3000多米。在一片草甸上,一只荒漠猫妈妈正蹲坐在洞穴前,悉心照看着两只幼崽。作为我国唯一一种特有猫科动物,荒漠猫曾因人们对其分布范围与习性的认知有限,被视为最神秘的野生猫科动物之一,相关影像资料也非常稀缺。而如今,在国内的科研和保护团队,以及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努力下,这种高原“野猫”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摄影/任兼苏
打开皮卡车的后备箱后,我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站的马存新站长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长方形的箱子拎了下来。这是个中等大小的动物转运箱,外形跟城市里动物医院和机场用来临时装运宠物猫的那种差不多。我们在箱子外面蒙上了一张薄毯,既不影响透气,也能隔绝外部的光线与景象,以免让里面的动物应激——此时,它格外安静。我们轻轻将耳朵贴近箱子,也听不到一丝声响,但手上沉甸甸的重量却时刻提醒着我们它的存在。

“荒漠”之名,源于百年前的一场“误会”
1892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对两张采自中国西部的猫科动物毛皮进行了形态测量与描述,认为它应该属于一个新的物种。然而,由于对它实际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一无所知,当时的西方动物学家便可能根据它浅沙褐色为主的毛色,推测它或许生活在荒漠地带,因此为它冠以“Chinese Desert Cat”这一英文物种名,意为“中国荒漠猫”。在过去,的确有一些资料显示“荒漠猫”会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等荒漠地带出现,但近些年,经过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仔细甄别和筛选,发现其中很多可能都是被“张冠李戴”的另一个物种,亚洲野猫。两者在外形上有一些相似性,但荒漠猫生着一对猫科动物中非常罕见的“蓝眼睛”,而且体表的斑纹不像亚洲野猫那样复杂,身体侧面也没有斑点状的花纹。
1892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对两张采自中国西部的猫科动物毛皮进行了形态测量与描述,认为它应该属于一个新的物种。然而,由于对它实际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一无所知,当时的西方动物学家便可能根据它浅沙褐色为主的毛色,推测它或许生活在荒漠地带,因此为它冠以“Chinese Desert Cat”这一英文物种名,意为“中国荒漠猫”。在过去,的确有一些资料显示“荒漠猫”会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等荒漠地带出现,但近些年,经过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仔细甄别和筛选,发现其中很多可能都是被“张冠李戴”的另一个物种,亚洲野猫。两者在外形上有一些相似性,但荒漠猫生着一对猫科动物中非常罕见的“蓝眼睛”,而且体表的斑纹不像亚洲野猫那样复杂,身体侧面也没有斑点状的花纹。

荒漠猫分布范围及记录点位示意图
资料提供/李晟
最新的研究显示:荒漠猫并不生活在荒漠里,而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上图),喜欢有较多地面植被覆盖的中高海拔山地、草甸和灌丛。
资料提供/李晟
最新的研究显示:荒漠猫并不生活在荒漠里,而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上图),喜欢有较多地面植被覆盖的中高海拔山地、草甸和灌丛。

亚洲野猫则主要在我国西北和北部的荒漠中生活,是名副其实的“荒漠”猫。供图/猫盟
我用手势示意其他人退回车旁并保持安静,然后拎着箱子向前走出几十米,轻轻放在草地上。在眼前低矮的金露梅灌丛中,有一小片平整的空地。将箱口对准这片空地后,我直起身子,退到箱子的后方,慢慢环顾四周。视线的远方,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正沐浴在夕阳的光辉下,山顶的皑皑白雪勾勒出山脊与蓝天的分界;近处则是一片开阔的浅山丘陵,棕黄色的低矮灌丛散布在地面,与枯黄的干草一起呈现着初冬时节的萧瑟。前方不远处,草地上几个小小的洞口中突然探出些呆萌又机警的小脑袋——那是刚才被我们的脚步惊动、躲回洞里暂避的高原鼠兔。对面山坡上的几个浅黄色身影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举起望远镜一看,原来是几头狍子,它们素来好奇心重,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