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层见叠出”之美——在国道与乡道上邂逅地质学
标签: 地质地理
赵勇 我在北京西山的野外成长为地质学者
2007年,我从学校出来,进入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所,成为了一名首都基层一线地质工作者。在我从事地质工作迄今近18年中,陆续考察过北京西山的大部分角落,目睹了那里层峦叠嶂的岩石和千变万化的地质景观。在这片地质构造复杂的土地上,不同时期的地层展现了沉积地质环境的风貌,保留了构造运动的痕迹。

这是在16亿—14亿年蓟县纪间形成的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岩层,陡峭崖面显得光滑而新鲜,与周边被风化或植被覆盖的阶梯状山体形成鲜明对比。究其成因,乃是由河流地质作用在崖壁下长期侵蚀,导致上面节理裂隙发育的岩石不断崩塌滑落所形成的。虽然今天的拒马河与这面崖壁尚有一段距离,但这是由于河流经历过了“裁弯取直”的结果。我们在现场能够看到这面崖壁之下有一个崩塌坡积物形成的锥状缓坡。
记得我在西山门头沟的史家营地区测制地层剖面时,当时正是三伏天,天气瞬息万变,原本烈日当空,忽然乌云覆盖,暴雨突至,顷刻间眼前的山谷洪流顺势而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护着野外地质记录本,快速躲进西山煤炭开采繁华时期遗留下的旧房中,透过饱含历史沧桑的窗户,我看到对面雨中岩壁上清晰的构造形迹和地层曲折的展布,便联想到资料室保存已久的区域地质填图野外记录簿上泛黄的手绘素描图,将它们与眼前景象在脑海中相互印证,那一刻,时空仿佛折叠,我感受到几代地质人的坚守与执着在风雨中的交织,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薪火相传,为什么说“野外是地质工作天然实验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