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种万千、生灵缤纷的背后“潮汐森林”中的“故事与危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4期 作者: 汪竞帆 栗山 

标签: 基础地理   地质地理   

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数不清的大小潮沟。潮沟多呈树形,聚集为或疏或密的“潮汐森林”,自然与人类的力量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它们。在航拍角度下,它们是宏大、奇妙的景观。然而,若深入这些“林地”,却又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和故事——有“树种万千”,有生灵竞聚,有“人工砍伐”和入侵生物的破坏,也有另类的“植树造林”……
潮汐树(潮沟)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潮沟承担着潮滩湿地水文连通、物质运输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是海陆间的“血脉和神经”,不折不扣的“生命之树”。图为福建霞浦海岸一棵巨大的“潮汐树”,“枝杈”连通海陆,拥有良好的水流交换条件。大海沿潮沟送来丰富的天然饵料,渔民在潮沟内部或附近滩涂养殖海产。图中安置在“树干”上的大小矩形为牡蛎架,枝干边的断续线条为海带养殖架,一些密集的小圆点则是另一种贝类养殖设施。摄影/郑戈

在河口地带和泥沙质的潮间带上,人们常会看到一种地貌景观:由潮汐冲刷而成的潮沟,它们是潮汐进入和退出潮间带的水流通道。

航拍是观察潮沟的最佳角度,它们像河流、羽毛,更像是一棵棵树。潮沟的主干在向海一侧,向陆一侧呈现树枝状分叉。在2020年《中国国家地理》的辽宁专辑中,主编单之蔷在卷首语中提到了辽河口的潮沟,并第一次把这种景观命名为“潮汐树”。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陈惊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