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海深处 “碳循环冷泉实验场”——发自“海洋地质二号” 科考船的报道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4期 作者: 张帆 朱昊 

标签: 生物地理   

2024年10月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邀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派记者参加“海洋地质二号”综合考察船2024年度秋季的南海冷泉科考航次。虽然我们杂志在2023年第11期曾经发表过一篇介绍海马冷泉的报道,但是在我国近海已知的7个活动冷泉中,有6个分布在南海海域,海马冷泉仅为其中之一,此次是我们杂志第一次派记者实时参与深海科考,我们得以在第一现场观察记录科学家们在深海领域是怎样开展工作的,船载的无人潜水器(ROV)又是怎样与科学家协同工作的。本文作者兼摄影师张帆不虚此行,为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观察和记录。广海局的科学家们也为我们撰文,将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务——研究初级发育阶段的冷泉以及深海碳循环的科学前沿问题逐一展现在这次报道中。

从小,我就对深海怀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那幽暗、神秘的海底世界,仿佛蕴藏着无穷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曾无数次在画纸上,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我对未知海底世界的向往,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驾驶着潜水器,穿梭于奇形怪状的珊瑚礁和形态各异的深海生物之间。然而,受限于潜水技术的限制,我所能触及的,始终只是阳光能够穿透的浅海区域。我内心深处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乘坐深潜器,去到潜水员无法企及的深海,亲眼目睹那里的真实景象,揭开那片神秘海域的面纱。

这份对深海的执着与热爱,终于在多年后化为了现实。2024年10月末,我倍感荣幸地受到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邀请,加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的科考航次,乘坐“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远赴中国南海,去探索那些新发现的冷泉系统。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