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 中国人从“吃不饱”到“有余粮”由此开始
曾以逃荒要饭闻名的凤阳成为了包干到户模式的诞生地
“说凤阳,道凤阳……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首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凤阳花鼓》是数百年来安徽凤阳县人们生活状况的写照,也是历史上许多地区贫穷与饥饿生活的缩影。凤阳县在中国家喻户晓主要因为三件事:第一因为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第二因为传唱全国的《凤阳花鼓》,第三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冒死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包干到户,即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集体土地,生产完全由农户自主决定,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历史性地扭转了中国人深处贫穷与饥饿的状况,让中国人从吃不饱迈入了有余粮的时代。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