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故事
简述三大自然区及其四至点之特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黄秉维就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到了21世纪,郑度、杨勤业、吴绍洪等人在黄秉维先生所划分的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完善对中国进行划分的自然区划工作,《中国自然地理总论》这本书就是这一工作的新成果。《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沿袭了黄秉维先生的区划方案,仍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大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温度、湿度、地貌、植被等特点,进而将全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和49个自然区。一个区域的四至点即东至点、西至点、南至点、北至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展现这一地区的特点和整体风貌。因而我们将三个自然大区的四至点寻找并确定下来,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加以介绍,以便读者对这一区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简略地叙述一下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先说东部季风区。这个自然区最大的特点是南北跨度大。地表南北方向的变化主要体现纬度地带性,反映不同地区温度的变化。东部季风区从我国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黑龙江第一湾——“Ω”(当地人称之为“北极岛”),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囊括了赤道热带、中热带、边缘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等9个温度带。
再说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南北跨度极大正好相反,它最大的特点是东西方向延展了很长的距离,因此它的温度变化幅度没有东部季风区那样大,只能分出两个温度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因为它东西延伸距离长,从东向西离海洋也越来越远,因此大气含水量越来越少,湿润程度越来越低,终于从半干旱演变为干旱,从草原演变为沙漠戈壁。
接下来说的是青藏高寒区。这个区主要特点是海拔高、面积广大。由于其独特的地势地貌特点,使其表现出特立独行的环境特点,因此地理学家们将其气候特点分为两类,这两种气候类型,是专门为其量身定制的。一种被称为高原温带,另一种被称为高原亚寒带。我们知道气候是一种人类不能改变或者很难大范围改变的地理要素,气候决定了降水、地貌、动植物等其他环境要素。青藏高原因为气候独特,决定了这里继续划分下去的地区都有着与其他两大自然区不同的风貌。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黄秉维就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到了21世纪,郑度、杨勤业、吴绍洪等人在黄秉维先生所划分的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完善对中国进行划分的自然区划工作,《中国自然地理总论》这本书就是这一工作的新成果。《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沿袭了黄秉维先生的区划方案,仍然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大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温度、湿度、地貌、植被等特点,进而将全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和49个自然区。一个区域的四至点即东至点、西至点、南至点、北至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展现这一地区的特点和整体风貌。因而我们将三个自然大区的四至点寻找并确定下来,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加以介绍,以便读者对这一区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简略地叙述一下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先说东部季风区。这个自然区最大的特点是南北跨度大。地表南北方向的变化主要体现纬度地带性,反映不同地区温度的变化。东部季风区从我国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的黑龙江第一湾——“Ω”(当地人称之为“北极岛”),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囊括了赤道热带、中热带、边缘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到寒温带等9个温度带。
再说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南北跨度极大正好相反,它最大的特点是东西方向延展了很长的距离,因此它的温度变化幅度没有东部季风区那样大,只能分出两个温度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因为它东西延伸距离长,从东向西离海洋也越来越远,因此大气含水量越来越少,湿润程度越来越低,终于从半干旱演变为干旱,从草原演变为沙漠戈壁。
接下来说的是青藏高寒区。这个区主要特点是海拔高、面积广大。由于其独特的地势地貌特点,使其表现出特立独行的环境特点,因此地理学家们将其气候特点分为两类,这两种气候类型,是专门为其量身定制的。一种被称为高原温带,另一种被称为高原亚寒带。我们知道气候是一种人类不能改变或者很难大范围改变的地理要素,气候决定了降水、地貌、动植物等其他环境要素。青藏高原因为气候独特,决定了这里继续划分下去的地区都有着与其他两大自然区不同的风貌。
在乌鞘岭南边的马牙山,我第一次遇到了藏族人
记得我刚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时,非常想去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东部的一条山岭,它体量不大,东西仅长达十多公里,南北宽约十公里,海拔3000多米,这样的山在我国西部比比皆是。它的名字叫乌鞘岭。在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中,经常能看到它的名字。这条山岭背负的称号之多,或者说它承担的意义之多,与它的体量和规模明显不相称。它所承担的意义完全可以和秦岭、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大山脉相比。比如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一部分;它是我国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的一部分;它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的一部分;它还是河西走廊的东起点、甘肃省的南北分界线等。后来我终于去了乌鞘岭,登上乌鞘岭,所见一切极其平凡,山坡低缓、起伏不大。倒是它的南方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马牙山,山顶白雪皑皑很是醒目。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骑马放羊的藏族人,让我感到新奇。这么容易就见到藏族人了。这里可能是世居藏族分布的东部边缘了吧,除了四川九寨沟那一带外。天祝县是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我也是第一次在这里遇见作为原住民的藏族。
说这些有点远离了我的主题。我的主题是乌鞘岭肩负的另一个重大的意义:它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我们知道自然的变化是连续的、渐进的、缓慢的,因此地理意义上的界线一般都是一条带,那么所谓的交会点也肯定是一个面。这个被称为点的面究竟有多大,这要靠地理学家去拿捏。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