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然省”的交会点: 另一个视角看梅里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我非常想使用“自然省”来称呼49个“生态地理区域”
过去我一直对地理区划感兴趣。所谓地理区划,通俗地讲,就是地理学家在地球表面上画圈,把他们认为地理形象或者说直观看起来比较相似的地方圈起来,表示这里是一个各种地理和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着内在统一性的地方。其实这种工作并不是地理学家的专利,也不是现代地理学诞生以后才出现的事,历史上传统文化中这种现象一直就存在着,而且不一定是专家在做,而是普通人都参与其中的一件事。比如中国历史上一直就存在着一些被人们识别出来并加以命名的区域,并且这些地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其称呼约定俗成一直流传下来。如:中原、西域、江南、塞外、岭南、关中、关东、坝上……这些地方除了有统一的自然特点外,在人文特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诗句: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说的就是这样两个不同的区域。
219国道“丙察察”段即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的丙中洛镇至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境内,全程约300公里。相比于川藏线和新藏线,这是最短的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进藏路线。行走在“丙察察”道路上,时刻经历着“身在地狱,眼在天堂”的极致体验。丙中洛镇以“丙察察”道路的起点而闻名,但实际上这里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区的起始点,世代居住着藏族、怒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画面中云雾弥漫的幽深峡谷中,水色青碧的怒江如玉带般迂回宛转,形成了数个Ω形的大拐弯。在这些大拐弯怀抱中的平缓台地上,坐落着一座座阡陌纵横、风景优美的村寨,如同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摄影/向日葵小鹿
现代地理科学传到中国后,一种用现代科学理念和技术进行的地理区划受到了地理学家的重视。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理学家就组织起来着手对中国大地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我手头有几本书是这种工作的结果。从这几本书中你可以看到这种工作涉及的科学家之多令人难以想象,如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水利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等都参与其中,而且这些科学家都是顶尖人物。如在1956年4月出版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一书中,有这样一些名字出现在目录页中——地理学家黄秉维、罗开富、周廷儒、施雅风……气象学家张宝堃……土壤学家马溶之、文振旺……植物学家钱崇澍、吴徵镒、陈昌笃……动物学家郑作新、张荣祖……在1959年12月出版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参与制定方案的科学家,除了前述的那些人以外,又增加了几位苏联的科学家索恰瓦、格拉西莫夫、阿尔曼德等。40多年后,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这本书则是地理区划研究的延续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本书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郑度院士作为核心人物与十几位地理学者共同完成的。书中还附带了一幅以郑度和李炳元为主编的1︰500万比例尺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这幅图将中国划分了11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中按干湿状态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区,每个区内又按照地貌、植被的不同分为49个生态地理区。这张图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如何给中国画圈”最权威的一张图了。我觉得与普通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那49个生态地理区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