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金瓜洞 “瓜果” 满壁生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第11期 作者: 黄保健 

标签: 基础地理   洞穴   丹寨县   

中国有大约50万个喀斯特溶洞,比如大家熟知的贵州织金洞、重庆芙蓉洞等。这些洞穴里发育的钟乳石多是石柱、石笋等形态,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地质学家发现一个溶洞,里面的钟乳石形态极为罕见,呈现出“南瓜”、“砂锅”等形态。这种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何特殊之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保健为您一一解读。

众所周知,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精雕细刻,在地表形成了壮观的峰林、峰丛、漏斗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地下则留下数量众多的石柱、石笋等溶洞景观。我国是全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面积最大的国家,喀斯特地貌面积有34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在地表之下我国还发育着约50万个喀斯特溶洞,碳酸盐岩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的钟乳石,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

图片左侧这些形似“金瓜”的钟乳石,在国际学术界也被称为“云朵石”或“乳房石”。它是在洞穴水池中因池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形成的一种钟乳石。上方横向分布的“线条”将“金瓜”群分隔成上下两部分,此“线条”是水池水位长期保持稳定时,在先期形成的云朵石表面上沉积出碳酸钙(结晶生成方解石)的产物,学名叫边石。洞穴学家将其作为古水位线的标志,用于判断古水位的变动,边石的宽度代表某个“停滞”阶段水位微微变动的幅度。图片中间的硕大金瓜的表面未见边石线,推测是被后期洞顶滴水沉积出的碳酸钙所覆盖。

溶洞中发育的钟乳石景观可划分为重力水沉积(滴石类、流石类、池水沉积类、协同沉积类、叠置沉积类、异因同形沉积类)和非重力水沉积(卷曲石类、石枝类、晶针类、石海绵类、石膏花类等)两种类型。重力沉积是洞穴中最常见和数量众多的次生化学沉积物,滴水、流水、飞溅水和池塘水是重力水主要运动和转换形式。非重力水主要存在形式是薄膜水和毛细水,岩层微细裂隙、孔隙及粗糙表面是非重力水活动的主要场所。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