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植物强悍又脆弱的植物“萌宠”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第04期 作者: 王辰 吴昌宇 

标签: 生物地理   

近些年来,在家中栽种猪笼草、捕蝇草等食肉植物,在国内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从早期带着神秘色彩的“食人树”原型,到当下的观赏植物消费,人们对食肉植物的态度随着对它们认知的深入发生着改变。不过这些能“捕猎”的植物并不如人们认为的那般“强悍”,它们演化出千奇百怪的适应机制,也是在为了生存而打拼。
晒着太阳安静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这或许是常人对“植物”这一概念的通常认识。
但有一类植物除了光合作用获得的营养物质之外,还能通过捕食昆虫等动物来补充生长所缺乏的氮等元素。一个多世纪前,在达尔文的笔下,它们被称作“食虫植物”,而如今随着人们对这一奇特植物类群的认识不断加深,它们的称呼已经变成了“食肉植物”。图中的草蛉是一种以蚜虫、蜘蛛等为食的捕食性昆虫,但在叉叶茅膏菜的黏液陷阱中,“猎手”反成了“猎物”。摄影/Pascal Goetgheluck

说起食肉植物,大家首先会想到猪笼草和捕蝇草。近年来,这两类植物作为食肉植物的代表,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红”。食肉植物这个植物类群也被更多的人所熟悉,成为很多家庭中的植物“宠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既是因为很多食肉植物“颜值”颇高;也是由于在普通人的认知中,植物应该属于被昆虫和动物当成“盘中餐”的弱势方,而食肉植物却成功逆袭,上演了“反杀”的精彩戏码,而且栽种在家里,人们可以观察这一过程的现场直播。与那些晒着太阳安静生长的花草相比,这些能捕食飞虫的植物显得格外强悍。

在野生环境下的食肉植物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人类眼中的“逆袭”者是否真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悍呢?

责任编辑 / 左凌仁 金畅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