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尘仆仆”到“尘埃落定” 莫高窟不会被鸣沙山掩埋之谜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第08期 作者: 泓溢 

标签: 文化地理   基础地理   历史地理   

保护莫高窟的话题,往往围绕着石窟、彩塑和壁画,然而,在这一切之上,在开凿莫高窟的山崖顶部,一场石窟与风沙之战开展了千年之久,却很少为人所知。莫高窟开建至今有1600多年历史了,虽然并没有被位于其西侧的鸣沙山掩埋,但是却饱受流沙之苦,经年累月的沙尘,是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最大的威胁。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者们就开展了与流沙的“斗争”。在这场人与沙的战斗中,地理学者的智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讲述了莫高窟治沙的曲折历程,读者不仅能看到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执著精神,也能了解到关于干旱区风沙规律的一些新知。
很少有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敦煌莫高窟。进入21世纪以来,莫高窟的流沙已经被治理得比较好了,普通游客进入莫高窟窟区游览的时候,很少会被流沙干扰。因此,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正走在一个大戈壁滩的旁侧,戈壁滩上布满了黄色的流沙,不远处,就是黄沙覆盖的鸣沙山。照片里的戈壁滩上清晰可见人工修筑的网栏,这就是莫高窟保护工作者们千辛万苦设计出的一个防沙治沙综合体,有了它,莫高窟才摆脱了流沙之灾。摄影/高德祥

2019年6月19日,在纪念赵松乔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地理学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一幅鸣沙山的照片作为会议背景墙占据着人们的视线,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对干旱区地理学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为什么选择鸣沙山作为这次会议的背景图片?那是因为,与会的人们都知道,赵先生曾经在敦煌莫高窟留下过一段佳话。

1962年,一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文章里写道:“鸣沙山的沙物质大量向东移动,30年内莫高窟有被沙子埋没的危险。”此事惊动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不惜代价尽全力保全莫高窟。当时有关部门曾提出几种治沙方案,甚至有人提出让莫高窟“搬家”的方案。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