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胡线西南段:在起伏的地形中寻找人与自然的多样性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10期 作者: 李小波 

标签: 观点地理   

川滇的“纵与横”是对胡焕庸线的新诠释

中国经济区域及其界限划分由来已久,体现了从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变迁,《禹贡》的“九州”构建了经济区的理想模式,司马迁将“龙门-碣石”以北作为畜牧业的标志,唐代僧一行的“山河两戒”以中原华夏为中心,北戒以“胡门”区别畜牧区的戎狄,南戒以“越门”限制蛮夷。


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经济界限中,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地形上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划分格局明显,但是到了四川、云南,情况变得有点复杂,因为无论是气候或者地貌上东北-西南走向,都会在川滇的横断山区陷入多元化的区域差异,胡焕庸线也不例外。穿越秦巴山地的蜀道难以后,在成都平原得以短暂的安逸生息,向西南旋即进入南方丝绸之路的艰险,正如当年司马相如回来跟家乡父老说的那样:开辟西南贸易通道,是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功。所以,胡焕庸线的川滇横断,既有其复杂性,也有着独特的经济地理贡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