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胡线山西段:混搭的历史舞台
与胡线吻合的山西
体验者 丹菲(文字)
本名王桂红,又名王红贵。道的追寻者,实践者。写作者。策划者。致力于心灵慈善文化慈善的公益事业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播工作。炎黄地理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现居北京。
本名王桂红,又名王红贵。道的追寻者,实践者。写作者。策划者。致力于心灵慈善文化慈善的公益事业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播工作。炎黄地理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现居北京。
体验者王牧(图片)
人文地理摄影师和旅行及摄影图书作家。从事摄影及媒体工作超过15年,尤其擅长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纪实等方面的专题摄影创作。善于运用摄影语言将遥远的历史古迹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巧妙结合。
人文地理摄影师和旅行及摄影图书作家。从事摄影及媒体工作超过15年,尤其擅长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纪实等方面的专题摄影创作。善于运用摄影语言将遥远的历史古迹和当下的现实生活巧妙结合。
出发前,我打印了一张山西地图带着。不知谁最先说出,山西地图的形状,像一只东北倾向西南的巨无霸红薯。这一倾斜,与那条“胡线”惊人地吻合。
山西境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种植、人口分布和人文特色等,南北之别明显于东西之别。胡线穿越山西,山西整个版图都可看作胡线上的条带。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