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时代的编钟
它们见证了“礼乐”的复古与没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03期 作者: 王子初 

标签: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编钟、编磬等成组的礼仪乐器,是“礼乐制度”的重要象征。西汉时期的四座重要王侯墓葬,均出土了形制相同的编钟、编磬——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央政府很可能推行了具有复古色彩的礼乐制度!海昏侯墓的编磬尤其特殊:这个“侯爷”乐器陪葬品的规格,竟然超过了同时期很多“王爷”的墓葬!
编钟守墓两千载礼乐一梦成绝响
图为在污泥浊水中沉睡已久、等待发掘保护的海昏侯墓编钟。海昏侯墓编钟在造型和规制上均打上了西汉早期编钟的深刻烙印。编钟所被赋予的政治内涵和音乐本身,都极具科学、审美价值。

“四王墓”的编钟出土,说明西汉曾推行过一度崩溃的“礼乐”

近来,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发掘备受社会关注。证据表明,墓葬主人就是西汉海昏侯国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包括了编钟、编磬等大型礼仪乐器。至此,出土有完整成套钟磬的西汉王(侯)墓,由原来的“西汉三王墓”——即1983年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的洛庄汉墓、2009年江苏盱眙的大云山汉墓(江都王刘非墓),加上2011年开始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增加到了4座,堪称“西汉四王墓”。刘贺的身份本来是昌邑王,分封在今山东巨野地区。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没有子嗣。辅政大臣霍光等推举昌邑王刘贺当皇帝。相比他的祖宗,刘贺行事荒唐,登上帝位才27天便遭废黜,成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清秀”的先秦甬钟
摄影/郝勤建
“矮胖”的汉式甬钟
摄影/郝勤建
先秦编钟“清秀颀长”,西汉编钟“矮胖敦实”
汉代出土的编钟在形制上更显矮、宽,铸造工艺上较诸先秦已有退步。它不仅失去了先秦编钟的双音效果,而在余音消除上也不及先秦,明显输给了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先秦编钟。学者推测,双音技术的消失时间点在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时代前后,约公元前128年。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钟,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判断。考古队员们在对海昏侯墓编钟编磬进行抢救性发掘。海昏侯墓出土的铁质编磬由于年深日久、氧化严重,已经无法演奏。

刘贺等“四王墓”的共同特点是:墓中都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而且都由一组钮钟14件和一组甬钟5件(注:唯刘贺墓为2组10件,多出甬钟5件)组成,与一同出土的编磬等乐器,构成了完整的“礼仪乐悬”(乐悬,本是指必须悬挂才能演奏的大型编悬乐器,西周统治者赋予它们以政治内涵,形成了以钟磬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这些编钟不论是钮钟,还是甬钟(注:钮钟、甬钟,均为编钟的组成部分),在造型和纹饰上均有着西汉早期编钟的鲜明特征:其形状虽为合瓦形,但与先秦编钟(如曾侯乙墓编钟)相比,中腰微微弧突,腔体矮胖、浑圆;钟体均采用方块形几何纹装饰;这些编钟在内腔四侧鼓部,均采用楔形的音梁结构。除了海昏侯编钟还有待确认之外,这些编钟采用窄口平头刻的手法进行调音,以致留下了密集的刻遗痕。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吴敬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