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潮扇
朝中贡品的 百年兴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6期 作者: 朱辅国 程枫淮 

标签: 潮州市   文化地理   

源于广东潮州团扇的德阳潮扇,自清末传入德阳,经过制扇工匠李宝成改进,融入当地“纸壳扇”元素并不断提高工艺水平,遂成川中一绝。自1895年德阳潮扇受到慈禧太后青睐成为贡品之后直到今天,德阳潮扇已历120余载风云。如今,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及其高端的文化艺术品位,正经历着艰难的传承复兴。
在德阳潮扇的俗称中,除了“葫芦扇”、“猪腰扇”,它还有个别名——“挖耳扇”,这是因为,从侧面看弯曲的扇面,好似手掌向内微微合拢的形状,便于兜风,具有使用的合理性,像极了大家熟悉的耳挖勺。葫芦的造型,中国人特别喜欢,葫芦有“福禄”的谐音,而德阳潮扇的“葫芦”意味着把福禄拿在手里。同时,在使用“葫芦扇”时,呈倒葫芦形状,有“福到”的寓意。摄影/袁蓉荪

潮扇为何被德阳冠名

德阳在扇文化中原本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德阳县志》载,德阳历代无绢扇业,仅有民间竹编五角形篾扇和蒲葵扇。同治年间,“纸壳扇”(又称猪腰扇)引进中江,这种粗竹丝框架桑皮纸糊的椭圆硬扇,虽然经久耐用,可招风可垫坐可盛生熟食品,但扇面糊纸凸凹不平,难以书画。

然而,就是这土得掉渣的“纸壳扇”,竟成为德阳潮扇的“母本”。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