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尼泊尔大地震
塔庙消失,神佛永存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6期 作者: 张书清 

标签: 历史地理   地质地理   

的古老建筑约有19处之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俱乐部主任张书清亲历了尼泊尔地震,他在加德满都见证了这些不可复制的瑰宝的消失。尼泊尔人如何面对突发的天灾?在那些精美的佛塔和佛寺倒塌之后,神佛是否能安抚这座信仰之城?作者带回了他对震后尼泊尔的观察报道。
古城巴德岗杜巴广场黄金门对面的瓦斯塔拉杜迦神庙在大地震中彻底坍塌。这是座石雕的印度教庙宇,供奉着巴特萨拉女神。寺庙于1627年由贾佳特·普拉卡什·马拉国王修建,造型优美,石雕精美绝伦。巴德岗古城是尼泊尔中世纪建筑和艺术的结晶。马拉王朝著名的55窗王宫(也称巴德岗故宫)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国家艺术博物馆。
4月25日大地震后,巴德岗古城街区到处都是损毁或坍塌的建筑,大多数居民都已撤离,不时袭来的余震导致砖石跌落在狭窄的街道上。巴德岗古城是加德满都谷地最早的城镇之一,被称为“稻米之乡”,商业发达、富庶繁荣。

尼泊尔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内陆山地国家,国土近似长方形,东西长880多公里,从南到北的宽度在145至250公里之间。尼泊尔北面与中国接壤,东、西、南三面都被印度包围。地理学者认为,印度洋板块一直在以每年约5厘米的速度向北俯冲挤压庞大的欧亚板块,从而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抬升。每年5厘米的速度对于整个地质板块来说属于高速运动了,这必然会积蓄巨大的能量,而地球释放能量的手段除了火山爆发外就是地震了。风景迷人、文化多样的尼泊尔正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地震高发区域。但地震活动就像在和人类的科技与经验挑战似的,人们至今都很难准确地预报地震的发生。尼泊尔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已经安然度过了80余年没有大地震的日子,让人们忘记了1934年2月15日比哈尔8.4级地震的惨痛经历。那次地震发生于尼泊尔东南部,给尼泊尔和印度都造成了数万人死伤和巨大的财产损失。81年后的2015年4月25日,灾难再次降临尼泊尔,人员伤亡同样惨重。这一次,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众神庇护的加德满都古迹上。

比姆森塔是加德满都地标性建筑。它虽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但这座修建于19世纪纪念抗英首相比姆森的圆柱形白塔,在地震中轰然倒塌带来的巨大伤亡,使它成为了此次地震后媒体最为关注的焦点。

在大地的震颤中看消逝的历史


地震当天正是我带领中国国家地理的考察队从西藏一路考察到达尼泊尔加德满都的第一天。我们刚刚参观完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博大哈佛塔,正坐车前往巴德岗杜巴广场,这时,我突然看到公路两边的人们站立不稳,惊恐万状,房屋里的人们纷纷冲到公路上。等车完全停下来时,我们才明白原来是地震了。我们很快得知震中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博克拉,震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里氏8.1级。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宋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