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人工鱼礁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9期 作者: 张帆 

标签: 海岸   水文地理   

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角色,人工鱼礁在提高渔业产量,改善海洋生态等方面可圈可点。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它们不过是被海水淹没的一些粗糙、坚硬的构件。多年来,本刊摄影师在世界各地海域游曳探索,他眼中的人工鱼礁,却是一个格外精彩,充满奇遇的缤纷世界。
在大众的印象中,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光流逝,人们却渐渐发现了它的另一重价值——海洋新景观。本图摄于马来西亚诗巴丹海域,在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附近,一艘被特意沉入海底的小船成为玻璃鱼的乐园,厚唇石鲈也聚集在这里,享受着清洁鱼的早间服务,调皮的雀鲷好奇地窜到镜头前抢镜;远处,平台的巨大钢柱隐约可见。

说起人工鱼礁,很多人并不陌生,在渔业资源不断衰退的今天,作为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这些人为在海中放置的堆积物成为大海的守护者。它们不仅能保护、增殖鱼类,还能修复区域生态,且有改善水质、减少赤潮、阻止海底拖网作业等作用。

人工鱼礁的历史非常长,早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现广西北海一带的渔民已会在海中设置类似装置。他们用数十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形成竹篱笆,并在其间隙投入石块和竹枝等,能大大提高渔获量。

在大众的印象中,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光流逝,人们却渐渐发现了它的另一重价值——海洋新景观。本图摄于马来西亚诗巴丹海域,在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附近,一艘被特意沉入海底的小船成为玻璃鱼的乐园,厚唇石鲈也聚集在这里,享受着清洁鱼的早间服务,调皮的雀鲷好奇地窜到镜头前抢镜;远处,平台的巨大钢柱隐约可见。

美国是现代人工鱼礁渔场发展较充分的国家,其灵感源于1860年的一场洪水,暴发的洪峰将许多大树冲进了海湾,很快枝干上就附着生长了诸多海洋生物,大群鱼类也随之而来。得到启发的渔民遂开始用木材搭建格笼,装入石块沉入海底。今天,美国建礁范围已大大扩展,从东西沿海到南部墨西哥湾,以至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都有其踪影。仅1983年就建造了一千多个鱼礁群,每个礁群的体积均有数万立方米。

像是在鱼礁上蓬勃生长的各种海洋生物般,人类的智慧和创意也在其上发展繁荣。今天的人工鱼礁已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功能各异的大家族了,按所处水层可分为沉式鱼礁和浮式鱼礁,按作用可分为养殖型鱼礁、幼鱼保护型鱼礁、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及游钓型鱼礁等,按形状则有方形、十字形、箱形、三角形、梯形、星形、金字塔形等等……

不过,如此的精彩世界,却因为海水的包裹掩盖,与陆上人类世界存在着天然的隔膜。常见图片中,它们只是不同材质的构件,而关于它们的资料,也多是枯燥的专业研究和晦涩难读的数据,让人昏昏欲睡。

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的海中潜水、拍摄,在形形色色的人工鱼礁群中,我发现了一个格外精彩的、引人入胜的世界

印度尼西亚蓝碧海峡,浮式鱼礁群下的生态奇观

狭长的蓝碧海峡是微距摄影的天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处特别的潜点有了次亲密接触。

小船在海上奔驰着,忽然闻到一阵浓郁的海腥味,潜导说快到了。我看到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片木质浮排,几位当地人正在处理贝类,一旁的空壳堆得小山般高

人工鱼礁
七十二变多演化
人工鱼礁的种类非常多样,最早期是石块、树枝,后来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质,近年来废旧轮胎、废旧车辆,甚至是退役的航空母舰也能成为造礁的好材料,人工鱼礁正向着大型化、多样化、标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左图为摩纳哥海洋保护区中的一个较为传统的人工鱼礁。
右上图为一架正在被沉入比斯开湾的波音727,海水逐渐涌入机身,见证着它从废弃飞机到人工鱼礁的身份转变。
摄影/AmosNachoum

从浮排附近入水,在完成海底拍摄后准备升水的过程中,我却被浅水环境吸引住了。从水下向上看浮排,与海面上的景象截然不同——上千条小鱼聚集在浮排下,将此当成了庇护所。一只在红树林环境中才常见的环纹圆天竺鲷身披彩衣,摇曳生姿地游了过来。而就在浮排底下不到一米深的水中,竟然有一颗长势茁壮的大海扇!这让我觉得十分惊喜,要知道,通常只有在二三十米深的海底,才有机会见到这样漂亮的海扇。

我立刻开始了这场意料之外的拍摄。隐约中,能听得见浮排上的谈笑,看得见水面上的人影,这样的拍摄感受还真是特别。正午的阳光非常强烈,海水也格外通透,鱼群在网箱间穿梭,光影交织在一起,像是科幻电影,又像是大海正在表演的一场视觉魔术,让我心潮澎湃。我意识到,这片养殖网箱,其实也就是一个浮式人工鱼礁群,正是它们的存在,才带来了如此特别的胜景。这次拍摄之后,我开始对人工鱼礁有了特别的关注,它们像是海中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装修”对比
大海的时间魔法
在许多海岛旅游胜地,人工鱼礁的景观功能和保护海洋生态的功能越来越显现,从下面两张马尔代夫海域的鱼礁对照图可以看出大海“装修设计”的大手笔,原本光秃秃的金属框架,逐渐被五彩缤纷的海洋生物所占据,变成了海底一道亮丽的风景。
摄影/Massimo Brega
右页图摄于马尔代夫,是一艘沉船的船尾,船只形状依稀可辨,在大片黑珊瑚的点缀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水下巨型花篮”。这里水质清澈,沉船改变了水流,营造出金花鲈喜爱的环境,它们顶着海流飞舞,像彩虹般亮丽。摄影/Jason Isley
拍摄地点:马尔代夫海域

马来西亚诗巴丹,废弃钻井平台的新生

在追寻鱼礁胜景的日子里,我发现,这些特别的“水下公园”也是许多潜水爱好者和摄影师的心头之爱,相比于常规的海底景观,人工鱼礁往往能带来更多的不凡邂逅。

在马来西亚诗巴丹海域,就有这么一个神秘花园,它的“出身”很朴素,是个退役的石油钻井平台,不过其另一重身份却很炫目——世界上唯一一座搭建在钻井平台上的酒店,它一点也不落寞,每年都像磁铁般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一座被废弃的钻井平台,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海底花园
战争遗迹的新身份
历史上发生的多场海战,让诸多战船沉睡海底,
多年之后,它们忘却了
战火纷争,成为海洋生
物的新家园。也有一些国家将废弃的坦克和装甲车来造礁,让昔日的战争机器去完成新任务。
图为马绍尔群岛海域中,一艘沉船上“生机勃勃”的炮筒。图为近距离
拍摄的M60坦克的炮口,现在已是一条白点
肥皂鱼的家。
拍摄地点:马绍尔群岛海域
摄影/David Doubilet

在仙本那码头,一艘快艇将我们送到了平台下。第一次见到它,不禁被其雄浑的外观震撼了。一座巨大的钢铁堡垒,由6根巨大的红色柱子支撑,平台部分距离海面足有十几米。一部巨大的升降梯嘶吼着出现了。伴随着低沉的震动,我们慢慢从海平面升起。

第二天清晨6点,这座海上城堡的神秘景观才真正拉开帷幕。穿戴好潜水装备,我从平台搭升降梯入海。在平台巨大阴影笼罩下,我静静地四下徘徊,很快在不远处发现了一片片黑影,有房屋,有吊桥。游近些,里面的“住客”让人大吃一惊——竟然有成群的厚唇石鲈、刺盖鱼和燕鱼。清晨的海底格外静谧,能见度极好,我“蹑手蹑脚”地趴在它们的家门口,拍下了好些精彩的照片。人类的建筑物和野生鱼群就这样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让人惊叹,却毫无违和感。是的,这座废弃平台已变身为人工鱼礁,酒店的下方便是一个潜水乐园

废弃钻井
声名赫赫的
潜水酒店
图为诗巴丹的一座石油钻井平台,已经被改造为特色酒店,名为“海洋探索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潜水爱好者,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人工鱼礁。

听工作人员说,附近还有特意沉下去的两艘小船。我先找到了其中一条,它静静躺在海床上,此时此刻,一只孤单的海参正在船舷上行走觅食。我从它上方游过,惊醒了一只沉睡的玳瑁,它开始和我并行向船头游去……

第二条船则热闹许多。在不大的船舱里有成千上万的玻璃鱼,汇聚在此繁衍生息;一群厚唇石鲈正围绕着船四周做清晨的口腔清洁;两条觅食的蓝鳍匆匆经过。那熙熙攘攘的场景,简直如城镇的早市一般。

下午,平台下往往会有较强的水流。下潜时,我发现巨大的柱子间有一个神秘黑影在移动,一群小鱼则如影随形。早就从工作人员口中听说,这里有一条巨大的石斑鱼出没,想来就是它了。想给这“老奸巨猾”的大鱼拍张近照可真不容易,因为这儿就是它的家,身为“地头蛇”,它对这里的每一根柱子都了如指掌,个性又十分谨慎,只要看到有人靠近,立刻掉头离开

图为钻井平台下的海洋世界,这儿有一座人工建造的“水族乐园”,几间金属结构的房子间有吊桥连接,远远看去很有意思,在这些居室中,各种鱼类休养生息,厚唇石鲈居住在一层,而燕鱼则居住在二层,互不干扰,邻里关系融洽。

后来,我想出来一个“围堵”办法——从大石斑藏身柱子的另一面慢慢绕过去,尽量避开其视线,在其猝不及防时按下快门。用这种“躲猫猫”的方法,让我得到了几张较满意的照片。

夜潜也是很刺激的事。经过海洋和时光的“装修”,这座人工鱼礁已变成了一座海中庄园,主人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虾蟹和海兔。夜幕降临之后,柱子上、缝隙间、舱室中,到处都是活跃起来的小生物。在鱼礁的庇护下,许多鱼类长期栖息于此。在它们睡觉的时间里,有机会拍到特写。观察鱼眼睛很有趣,不同鱼类的眼睛会有截然不同的外形特征,不同角度和光线下,也会呈现出多样的光泽和色彩。鳄鱼鱼的眼睛中有类似睫毛般的美丽花纹;黑斑叉鼻的眼睛则有着金色的眼圈,配合着深蓝色的瞳孔,充满了神秘感

在一处堆满了废旧管子和马桶的诡异区域,散落着各种鱼类的骨骸,在手电的照射下,白森森的有些吓人,可估测它们生前的大小。有条的鱼骨保存得较完整,至少在40厘米以上。我不禁有些好奇,是什么样的“杀手”能够捕杀如此体型的大鱼?在废墟中游动着,我注意到在数个旧马桶堆成的“堡垒”中,有小树干般的躯体在晃动,上面布满了黑褐色的花纹。我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那位神秘“凶手”。终于,在马桶的缝隙中,我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这真是一张邪恶的面孔,狡黠的小眼睛死死盯着我,让人不寒而栗,长长的利齿闪着寒光——原来是一条近2米长的鳗鱼。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家伙已在平台下定居许久了,丰富的食物让它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大,马桶堆则变成了安全舒适的老巢。

拍摄地点:印度尼西亚蓝碧海峡
浮式鱼礁
海平面下的胜景
按照所处位置,鱼礁可以分为浮式鱼礁和
沉式鱼礁,上图摄于印度尼西亚蓝碧海峡,
当地渔民长期在海面养殖贝类的浮排也起到了鱼礁的作用,让这片
海域变得格外富饶,
鱼群聚居于此,在阳光斑驳的水底穿梭,粉红色的大海扇在海中招摇。水平面上下完全是两个世界,海洋的魔法真是令人折服。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自由号”沉船中的自由世界

在巴厘岛附近的图蓝本,也有一座独特的鱼礁——一艘历史悠久的沉船,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特意设置的人工鱼礁,而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这艘沉船的名字叫做自由号,191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成,1942年1月它满载火车零件和橡胶从澳大利亚出发,在龙目海峡被日军鱼雷击中,搁浅在图蓝本的黑沙滩上,船员全部获救。之后的21年中,“自由号”成为了附近渔民的五金零件库,1963年3月16日,附近的阿贡火山爆发引发地震,将它“震”到了大海深处。

40余年的时光,已经将沉船演变成了一座经典的鱼礁,时过境迁,“水手”们早已变更——各种各样的鱼类穿梭其中,大海扇在钢铁废墟上肆意绽放,船舱则成为了一大群隆头鹦哥的栖身之所。这些独特的资源,让这艘沉船所在的海域成为巴厘岛附近最好的潜点之一。许多潜友不远万里,辗转来此,为的就是赴这场视觉盛宴。

清晨的第一道阳光射向海中,在船舱中睡觉的一大群隆头鹦哥的晨练时间也到了,它们开始很有默契地集结在一起,慢悠悠地游向远方,开始一天新的生活。要想与它们邂逅,需要天不亮就起床下水,运气好时,能看到它们从底舱中倾巢而出的壮观场面。在这里定居的还有一群杰克鱼,它们常会在水面附近形成一场“银色风暴”,让人过目难忘。

顺着船只遗骸慢慢探索,你会发现长满珊瑚的炮口和从残破船舱中伸出的华丽海扇,以及生活在海扇上的丹尼斯豆丁海马。在船壳的庇护下,一群玻璃鱼正在游曳,一条衣食无忧的大东星斑时不时蹿出来,吃掉其中几条,团状的鱼群被杀手袭击,开始四下躲闪,像是流淌的水银,极具动感。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一艘破旧的沉船,竟能变成海中的自由天堂。

实际上,除了水泥、钢铁材料的构件鱼礁外,在世界各地都有用沉船做成的人工鱼礁。甚至,报废的坦克、飞机和大巴也被当成了好材料。为什么这些鱼礁能聚集如此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说法也有很多。一般认为,鱼礁会催生涌升流,将海底低温而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了上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大量饵料;广大的表面积会成为鱼卵的附着基和孵化器,缝隙和孔洞则是天然的庇护场。还有研究认为,鱼礁能够产生大面积阴影和缓流区,可让鱼群躲避风浪和天敌。

曾有研究者做过对比,在南海某海域春夏季投礁一个月后,礁体表面的附着生物覆盖率达100%,3个月后,在鱼礁区域生活的各种海洋生物种类极大丰富。而在山东某海域,4—5月间,人工鱼礁区的鱼类平均数量是对照区的3.5倍

拍摄地点/墨西哥穆赫雷斯岛海域水下雕塑博物馆
鱼礁新创意
墨西哥穆赫雷斯岛的
国家海洋公园中有一片特别的人工鱼礁群,
或者说,是一座水下雕塑博物馆。设计者
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吸引游客的视线,
将其兴趣从附近的珊瑚礁转移到这些雕塑身上,从而保护海洋生态。
该鱼礁群建成后大受欢迎,成为加勒比海中的一道奇景。

人工鱼礁带来的繁荣传奇

实际上,人工鱼礁的吸引力是多元的,它们不仅集聚海洋生物,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潜水员、摄影师以及热爱大海的人,并催生出新的价值。

前面提到的那座钻井平台,就变身为成功的潜水酒店,声名远扬,需要提前很长时间才能预订到。如今,这座平台已经被大力改造。站在护栏旁向下望,阳光落在清澈的海面上,形成美丽的线条,大小鱼群在平台下游曳追逐,鱼群形状变换像流淌的星河。夜晚,躺在平台上的大吊床和躺椅上,则可以凝望天上的星河。

这里不提供潜导,只要有一位潜伴陪同,就可以乘坐升降梯直接从平台入海,连跨步式入水的步骤都可以省略。傍晚,有船只往返数公里外的马步岛,岛上有海上度假村、酒吧和潜店,也有居民区。以往岛民非常贫穷,而在破旧的钻井平台被改造之后,一些人得到了工作机会,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图为雕塑博物馆中的一辆“汽车”,外表质朴却内有乾坤,设计成了海洋生物的“公寓”。
摄影/Luis Javier S. A.
绘图/张洵

人工鱼礁所带来的新价值,在世界各地都有呈现。除了提升海洋牧场的收获之外,还能结合不同的海岸景色和生物资源,带动休闲旅游和体育旅游。在美国,早在1935年,热心海洋的体育性捕鱼者就在新泽西州梅角附近建造了人造鱼礁,二战后更是迅猛发展,近年来,每年有上千万人到鱼礁区进行游钓等活动,满足了数十万人的就业。

探秘深蓝,海洋中的新景观

近年来,众多濒海国家都在人工鱼礁上大做文章,如韩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有不同的创意。由此,值得探索的人工鱼礁越来越多,除了文中提到的浮排、“自由号”沉船和钻井平台以外,还有许多景观出众的鱼礁群。

在墨西哥北部的加勒比海岸,2010年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水下雕塑艺术博物馆,400多尊雕塑用酸碱度平衡的生态混凝土制成,被放置在海底,人类的艺术加上海洋的创作,成就了一道海底奇景

昔日金属框架,
今天海中闹市
形形色色的人工鱼礁,营造出海底的别样风景。本图摄于菲律宾阿尼洛海域,一个巨大的长方形金属框架被安置于倾斜的海床上,时光流逝,渐渐变成了海中闹市。在这里,你能遇见巨型虾虎、火焰乌贼和大群的燕鱼,而岁月也改变了金属框架的外观,珊瑚蓬勃生长,圣诞树管虫伸展身躯,从海水中过滤食物,进行着它们的美餐。
拍摄地点:菲律宾阿尼洛海域

在密克罗尼西亚海域的湖中,埋葬着昔日的日本海军堡垒,千百吨钢铁残骸沉积在楚克港,成为了一处特别的人工鱼礁。在这里,昔日的战争机器——战机、防空炮、鱼雷、电报机的上面长满了海葵和珊瑚,鱼儿在这里嬉戏玩耍。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人工鱼礁都令人愉悦,这也是一项考验人类智慧的工程。鱼礁必须要经受住波浪、强风、海流等影响,还要考虑海底基底承载力、滑移倾覆的风险及冲淤情况,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带来危害。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片荒芜的海域,被海洋学家称为“死亡地带”,海洋生物非常稀少。原来,40多年前当地政府将200万个废弃轮胎投入海底,希望它们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鱼礁,不料事与愿违,轮胎固定出了问题,很快被海浪打散,四处漂荡的轮胎不仅破坏了海岸线景观,还摧毁了附近的珊瑚礁。后来,当地政府联合海军和海洋生物学家,合作尽力打捞,但因为散落的范围太大,加上当地气候恶劣,进展十分缓慢。此外,将沉船等废弃物作为人工鱼礁,也需要经过处理,若随意投放,则可能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危害海洋生态。

写到这篇文章的尾声,我翻阅着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鱼礁照片,不禁再次被大海的魔力所折服。在它神来之手的装点下,被沉入大海的钢铁、混凝土,被废弃的沉船汽车,亦能焕发新生。水下生命在其上倔强生长,绽放出别样华彩,也营造出深蓝世界中的新景观。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王 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