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闸能救鄱阳湖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第09期 作者: 庞岚 

标签: 九江市   观点地理   湖泊   

近年来,被称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的鄱阳湖持续干旱,今年1月的水位更是创下60年来历史新低。为了破解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面临的困境,水利枢纽呼之欲出,可“以闸抗枯”的水利枢纽,会不会错上加错?
越冬小天鹅,翩翩栖水畔
这张航拍照片拍摄于2008年11月枯水期,在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的象湖,小天鹅成群结队来此过冬,有的翱翔天空,有的滩涂觅食,仿如片片雪花飘落在湖面。冬季的鄱阳湖出现大片浅水湖滩,湖滩上留有大量鱼虾螺蚌和各种湿地植物,加之气候温湿,非常适合候鸟越冬。但由于天气干旱等因素,水生生物产量剧减,越冬候鸟的食物供应将会越来越紧张。摄影/纪伟涛

“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对鄱阳湖那一片浩渺水色的描写。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条河入海水量的总和,被称为“长江之肾”。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因为水草丰美,鄱阳湖成为亚洲最大的水禽越冬地,这里栖息着300多种湿地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二级保护鸟类40种。1992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此外,鄱阳湖的江豚数量约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 1/3,被称为江豚最后的“避难所”。但是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旱情,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度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虽说它本就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湖泊,但水位持续严重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第一大淡水湖越来越小,而相关部门给出的应对之策是修建水利枢纽。长江“肾衰”的现状和能否“手术”的艰难抉择,或许是我国水危机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 / 王晶晶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