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
通向地心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7期 作者: 覃妮娜 

标签: 喀斯特   气候地理   土壤地理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奉节县   乐业县   

在2001年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只是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其他形似小寨天坑的喀斯特地貌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名字,如石围、石院、龙缸、岩湾……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本文作者覃妮娜、绘图师田稚珩和摄影师李晋均亲身参与过数次天坑科考,在这篇报道中,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探险经历以及对天坑的定义、分布、成因和演变等问题的思考。
在2001年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只是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其他形似小寨天坑的喀斯特地貌曾有过五花八门的名字,如石围、石院、龙缸、岩湾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直至今日,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本文作者覃妮娜、绘图师田稚珩和摄影师李晋均亲身参与过数次天坑科考,在这篇报道中,他们带来了鲜活的探险经历以及对天坑的定义、分布、成因和演变等问题的思考。

冲击钻在岩石上击起了一阵硝烟,尖锐的响声在寂静空旷的峭壁间回荡。此刻的我四肢悬空,全身的重量集结到了腰前的一个安全扣,再通过几条带子压到大腿上。把这个金属锁扣和我的安全真正连接起来的,是一根大拇指粗细的绳子。那绳子紧绷着,硌在我头顶的岩石上,再往上,穿过两个薄薄的岩钉,固定在一块巨大的岩壁上。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速降。那块悬挂着我的岩壁位于世界第二大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这个形态近乎完美的天坑四周绝壁圈闭,最大深度达到613米,利用单绳速降技术几乎是下达坑底的唯一办法。迄今为止,仅有约100人次到达过坑底,其中的女性只有6位。事隔7年,参加这次探险的情景还会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当然,那时的我来不及为自己即将成为1/6而兴奋。下降中,绳子弹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只要略微往后一仰,就可能翻个跟斗,甚至像一副镜框从挂钉上松脱下来,“啪”地摔得四分五裂。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