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
是非场or欢喜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卢志明 颜艺芬 

标签: 口岸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作为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台湾海峡和台湾,但如果把台湾这个词语和“埋冤”这个词语联系起来,可能是大部分人所不能理解的。“埋冤”闽南话的读音与“台湾”的闽南话读音是一样的。被世人称为“宝岛”的台湾和“埋冤”这个词语居然有内在的相通,似乎不可思议。而恰恰“埋冤”的发音和内涵上,反映了台湾在开发之初的艰辛。遥想当年,许多福建人带着理想、怀着一腔热血横渡海峡登岛开发,凶吉难卜,但即使有无数人成为冤魂埋葬在台湾岛上,也仍然有人前赴后继。毕竟这道海峡、这个岛屿给人以希望,既充满了诱惑的魅力,也充满了陷阱与危机。回溯数百年的历史,它的确是个欢喜地又是一个是非场。

闽人前赴后继去“埋冤”岛求生

自古以来,在台湾海峡弄潮的大多数是福建人,他们穿波越浪,走洋如适市,历史可以追溯得非常久远。最近我们有幸看到福建南部东山岛上有关南岛语族考古的新发现,考古发现用事实说明了早在史前文明时期,东山岛上的南岛语族人就凭借这个岛屿在大洋上蛙跳式地迁徙和传衍,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地越过台湾海峡,留迹台湾岛上后,又“跳”往远处。

厦金两地如今以友好的面目相对而望。曾经的干戈化为了和平协作的玉帛。大陆的游客往往要求在旅游船最接近金门岛上的标语处留影,把历史上的“是非场”蒙上欢喜的面纱。

那么,中原的汉人,又是如何弄潮这流逝不息的海峡呢?明代著名史学家何乔远的《闽书》明确载道:“永嘉二年(西晋,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以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随后,唐朝的陈元光、王审知又带众多姓氏入闽。有人认为,这些来自中原河洛一带的汉人,辗转进入闽南后,面对着台湾海峡,是不会把这道海峡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历史也证明,最终就是入闽的汉人大量地横渡海峡,往台湾岛开发。因此在台湾岛上,许多人认为自己就是河洛人(闽南人),在台湾岛上通行的闽南话也被认为是河洛话。现在的台湾岛上,闽南人是最庞大的族群,此外,还有许多祖籍是福建的客家人。在闽南,有一种古乐,称为南音,它音调委婉,节奏缓慢,很有古风雅韵。在台湾,也同样有这种音乐,他们雅其名为汉唐古乐,用闽南话演唱。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