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福建前线故事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4期 作者: 颜艺芬 龚洁 

标签: 历史地理   福建   台湾   

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为止,海峡两岸一直处于战争状态。这场战争的主要阵地就是相距不远的金门岛和厦门岛,两地“各显神通”,不来硬的,专门用软的,看到底谁的“软件”更厉害,更能获得民心。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先生当时是市委第一书记的秘书,也是厦门对敌斗争办公室的成员(厦门对敌斗争办公室当时是中共厦门市委海防部下属的一个秘密组织),对海峡两岸处于对峙局面的那段历史甚是了解。他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时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投敌金门 投诚厦门

大陆和台湾之间不管是广播对广播的相互“吹嘘”,还是糖衣炮弹的相互诱使,都让海峡两岸对各自的彼岸心存向往。于是,有些大陆的民众就想方设法偷渡金门,我们称他们为“投敌分子”;同样地,台湾的民众也费尽心思偷渡大陆,我们称他们为“投诚分子”,同样是偷渡,称呼各异,这就是国共对峙时期海峡两岸所演绎的偷渡史。当年“偷渡”的方式主要有驾驶飞机和泅水两种,如果泅水的话,大陆这边一定要从厦门走,台湾那边一定要从金门出发。于是当年,全国各地想泅水偷渡台湾的人,便都到厦门来了。

龚老说,当时厦门白城和椰风寨一带的海域树木茂盛、地形隐秘,成了偷渡金门的首选之地。当初偷渡的人很少借助船这样的海上交通工具,而是在腰间系上三条充足了气的自行车轮胎,借助车胎的浮力铤而走险。这两处海域的潮汐呈螺旋形流动,懂得潮汐规律的人,会利用潮汐的走向,轻易游到金门。然而不巧的是,偷渡的人往往不懂潮汐,被海水冲回大陆的占多数,他们一上岸就会被当地的边防派出所抓去问话。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