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济:互补还是竞争
标签: 观点地理
韩国对华贸易的重要港口——仁川。摄影/李攀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然而,由于美苏冷战和朝鲜半岛南北分离,两国之间长时期出现了政治上敌视、经济上隔绝、文化上割裂的局面。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两国关系才得以逐步走出“冰冻时期”。韩国在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后,急需在海外寻找新市场,于是采取了“经济先行,政治随后”的迂回政策。从7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就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积极发展对华间接贸易,至1988年对华进出口总额已达30亿美元。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为中韩经济交流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中韩建交后,出现了韩国企业的第一次“大西进”运动。截至1998年,韩企对华投资项目已达11177项,合同金额148.4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国。不过,与同一时期投资中国的欧美企业相比较,韩资企业还存在一些不足:投资规模较小;企业本地化程度不高;缺乏长期战略性考虑;技术含量偏低;地域分布上局限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超时工作、管理粗暴,个别企业甚至发生打骂、搜身等不人道行为,影响企业形象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在华韩资企业的发展。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