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 警笛长鸣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第11期 作者: 于秀波 

标签: 河流   水文地理   

在淮河的信阳河段,渔民只能在这样的河里捕鱼。摄影/马宏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学术界曾有“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的一场争论,起因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水色变黄,有关单位组织专家还对长江进行考察,考察结果令人担忧。现在来看,当时这场争论是有意义的,因为争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启动,成立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委员会,开始长达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

20年后,水污染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且淮河的状况实在令人担扰!从1994年起,国家开展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出台了至今为止我国惟一一个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成立了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领导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其办公室挂靠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可以说,目前能够用于流域环境管理的各种手段无不在淮河大显身手。例如:污染物达标排放“零点”行动,关停并转“15家小企业”,投资兴建各种水处理设施等等。然而遗憾的是,国家投资数百亿元,长达10年的淮河治污的结果是“水质没有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淮河被国外学者称为“死亡之河”!“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河南民谣真实反映了淮河而“生”而“死”的痛苦历程,让其“起死回生”又谈何容易?!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