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的餐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10期 作者: 李根蟠 

标签: 地质地理   文化地理   农业地理   历史地理   

尽管苏联著名植物地理学家恩·依·瓦维洛夫在其影响深远的世界农作物8大起源中心学说里,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起源中心,但众多作物的成功驯化,绝不是汉族独立完成的。史载战国时期中原一带“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老百姓的饮食结构仍非常简单,常常大豆当饭、豆叶作菜。而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的餐桌是如何一步步丰盛起来的?其间西北少数民族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对此的研究和思考。
我们常食用的五谷杂粮、干鲜果蔬中,多有“胡化”的痕迹许多作物的驯化、引种和育种,西北少数民族都功不可没。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胡”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字。它主要有3层意思,其一,泛指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其二,指来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其三,用于姓。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胡”字打头的词条,除了几个专有名词,胡的用法可分两类。第一种,带有明显的贬义:胡扯、胡搞、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考究起来,大抵这些词的发明者都是古代中原民族,否则不会把这些不好的意思全部加诸“胡”。第二种“胡”相对客观,胡琴、胡笳是乐器,而胡椒、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豆、胡葱(大葱)、胡蒜(大蒜)、胡荽(香菜)、胡萝卜等是果蔬,这些“胡”字,倒是透露了它们的身世、来历。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