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遍写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中的地理风俗
这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公格尔九别峰,山上终年积雪,气势巍峨。像这样雄浑广阔的土地曾经催生过无数壮怀激烈的边塞诗。摄影/范书才
相对于中原,边塞是遥远的。因为遥远而神秘,因为神秘而多姿多彩:无边的戈壁、无垠的沙漠、高峻的雪山、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起了外来者无限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融入自然与人生、战争与和平、生存与死亡,构成了中国边塞诗宏大的历史画面。
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其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广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