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野长城
建筑形态多样的长城博物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2期 作者: 李占义 

标签: 抚宁县   古道   考古地理   军事地理   

板厂峪村西山岭上的长城,依山就势在群峰之间蜿蜒,城墙都是保存完好的单边砖墙,它们砌在山脊高耸而险峻的地方,边墙外侧不留任何通道,而是紧临万丈悬崖。很多段落只在面向塞外的一侧修建了垛口,宽度仅供士兵站立。雾气弥漫的时候站在垛口远眺,登时觉得四野茫茫。 摄影/徐美夏
由界岭口向西,就是历经沧桑的石碑沟长城,这段长城全是砖砌的,墙基依然是石头。城墙大多保存完好,只是墙体遍布岁月侵蚀和战火洗礼的痕迹。石碑沟长城从村北便门向西登上海拔829米的城山顶峰,然后经三大石洼梁再上黑龙头山,从那个地方起,长城的城墙就变成了石砌的。
由于所处的地质结构特殊,抚宁东部长城出现了多种形态。有的地段城墙从山顶开始,随山势直落,就像吊挂在悬崖之上。有的地段是巨石耸峙、石柱林立,城墙从中间交错穿行,构筑成气势逼人的壮观场景。 摄影/李占义

确切地说,河北境内的长城以秦皇岛下辖的抚宁县北部边境最为集中。这个县有超过一半的面积属于山地,把这些大山连接起来的,就是绵延百余公里的明代长城。我们习惯把这段长城称作野长城,原因在于,它是除了我们这些摄影师之外,几乎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2001年的时候,当我第一次进入深山密林,触摸到横亘在青峰涧岭之上由巨石和青砖构筑的城墙时,我一下子屏住了呼吸。这些傲立山野的明代建筑,尽管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多次战火破坏,墙体、敌楼、烽火台大多保存完好,更有少量敌楼和城墙面貌基本如初。在接触这段长城之前,我曾经查阅过清光绪五年(1879年)绘制的《抚宁长城全图》,抚宁境内的长城处在东经119°7′至119°45′、北纬40°6′至40°14′范围内。从九门口开始,经董家口、城子峪到拿子峪,然后再经花厂峪到背牛顶、梁家湾,最后向西直接穿越干涧口进入了卢龙县境。对于这段长城,《会典》、《明史》等史书都有记载,其中《明史》列传记载的比较详细,说是自洪武初期(1368年)以来这个地带就修建了城墙,但是因为没有修敌楼,城墙并没有连接起来。戚继光到这里巡视之后,向朝廷打报告说,蓟镇边境线延袤两千里,应该修建一些敌楼把这些城墙连起来。敌楼里备好兵器和粮食,驻扎士兵守卫。朝廷批准了这个报告,并在1571年秋天修建了大约1200座敌楼,今天抚宁境内还有400座保存完好。后人在抚宁长城发现的筑城记事碑显示,一直到1626年,这段长城修建、改建、加固前后长达240多年,现在还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大部分是戚继光改建以后的长城。

位于大毛山南坡的大毛山城堡,是抚宁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堡之一,石筑的围墙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东、南各有一个门。北墙还有敌楼的残址。清王朝建立后,这个堡逐渐由军营转化为民居,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居住着戍守将士的后裔。如今城堡中还保留着石磨、石碾子等当年的生活用具。 摄影/李占义
从平顶峪一直向西,长城经过板厂峪到达疆沟砬子山,这个地段并列着10余座山峰,主峰高达837米,其余在700米上下。这个区域山势起伏很大,数十座敌楼分别建筑在高高的山巅,周边犬牙交错,十分险峻。
摄影/王守民

依山就势构筑的城墙样式

总长接近142.5公里的抚宁长城,沿线自东向西经过驻操营、石门寨等4个乡镇,难得的是,除了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的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重新修建外,其余部分没有任何重修。我在4年的时间里走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每个地方最少的也到过四五次。200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九门口城墙建筑,最为独特的是城桥和子母台。这里的城墙从山崖降至河谷,河床是用铁榫连结花岗岩方石铺就的,石上再铺设城桥,与两岸敌楼相连。子母台就矗立在它西南边上的开阔地,著名的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考察后说,子母台是长城墩台中特殊的建筑形式,全线仅此一例。子母台由大小两台合成,子台呈半月形,依于圆柱体的母台东侧。已经残破,但是循着墙顶的通道还能登到上面。

责任编辑 / 王杰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