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中国大发现
九连墩楚墓发掘记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3年第04期 作者: 王红星 

标签: 陵墓   历史地理   考古地理   文化地理   

虎座凤架
2号墓北室出土的“虎座凤架”是截至目前楚墓中发掘出土的最大的支撑悬鼓的虎座凤架,高度约1米。底座为2只背向而踞的伏虎,虎背上各站立一只鸣凤。凤鸟翘首张嘴,姿态轩昂,翩然欲飞;而伏虎矮小瑟缩,恭敬驯服。这鲜明地表达出楚人尊凤抑虎的意识。
九连墩古墓葬是湖北地区楚文化的一个重大发现,其中1号车马坑是迄今为止楚墓中发现的最大随葬车马坑,对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车马制度有重大意义。而丰富的随葬品的出土,对今后楚文化的研究会起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作者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及九连墩楚墓考古发掘总指挥,他以及他手下考古队员的亲身经历,能带领远离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发掘现场的读者身临其境,体味考古的欢乐与艰辛。

长江中游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大量古墓葬得以完好保存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能够在湖北省从事这项工作是非常幸运的。这里地下文物遗存丰富。由于长江中游地区多数地方土壤为中性,地下水位比较高,而在战国、两汉之际,这里又盛行深埋密封的葬俗,所以当时的墓葬一般保存较好,以往每次大墓的发掘,都会有惊人的发现。由于亲身经历了湖北省的几次重大考古发掘,我曾被考古同仁戏称为“福将”。1978年,我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目睹了“地下乐宫”面世的全过程;1987年,更有幸主持了楚国左尹“邵”墓的发掘,出土了举世闻名的“包山楚简”,并对楚墓葬制、葬俗的认识有了一系列的突破。当然,每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之后,都会觉得美中不足,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当时建墓的时候有没有地上建筑?有没有陪葬墓或车马坑?不同的墓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新的发掘会有什么突破?

1号墓东室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青铜礼器,有鼎、簋、敦、鬲、鉴、盘、方壶等。

人同此心,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渴望有发掘保存完好的大墓的机遇。幸运之神再一次降临到我的头上。2002年下半年,我又主持了枣阳九连墩楚国大墓的发掘。尽管发掘工作已经结束,但发掘期间日日夜夜的苦与乐、忧与喜,仍然经常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