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在即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5期 作者: 新村 

标签: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向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品——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类似凸透镜的有机玻璃块里,看着很大,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自从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已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先后为美国带回了总计约440公斤的月岩。也就是说,这份礼品仅仅是这些月岩的四十四万分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曾经是这块月岩的主要研究者。当时,他把样品小心翼翼地切成两半,一半用于研究,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至今,区区0.5克月岩依然是这家天文馆最珍贵的展品之一。但是,未来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当我们的月球探测工程顺利完成,这份礼品“惟我独尊”的地位势必发生巨大的改变……
一辆月球车正在月面漫步,背景中地球“冉冉”升起。这是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中二期工程“落”的想象图。月球车即月面巡视探测器。这辆月球车配备了一套自主视觉导航系统,可观察前方3米以内的地貌。通过计算,建立三维立体地图,判断行进路径,遇到大于30度斜坡、高于25厘米的石块,或者直径大于2米以上的撞击坑时,均可选择避让行走。

“氦3”的诱惑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月球的协定》。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产”。这项协定和早年通过的《外层空间条约》意味着: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各国均有权在月球上进行考察和研究,只要“用于和平目的”,并“造福全人类”——而潜台词无异于“谁先利用它,谁先获益”。

专家评语
陈士橹
中国工程院 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
名誉院长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神五”、“神六”两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为我国赢得了世界航天“第三大国”的地位。近期的航天任务是“月球探测”、“空间站的建立”以及“火星探测”,其中第一项我国正在积极进行中——实施“嫦娥工程”。要稳固我航天大国的地位,我们应扎实工作,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茫茫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科学家曾经探寻月球的身世之谜,认为她和地球可能是姐妹关系、母子关系甚至是夫妻关系……月球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荒凉:没有空气,没有生命,也不发光。“皎洁的月光”仅仅因为反射了7%的太阳光照,却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东方有嫦娥,西方有阿尔特弥斯,总之她是纯洁、美丽的女神居住的地方。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