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的“思想避难”
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6期 作者: 杨晓华 

标签: 文化地理   

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中国的“国学复兴运动”也开始起步了。所谓“国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社会学,就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来看,国学又是以孔子代表的儒学为主体文化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上世纪20年代刘师培、黄侃、陈汉章等提倡“保存国粹”,到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以及两年前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中国的“国学复兴运动”已走过80余年的历程了。我们从众多忧思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处境的学者中选取一位,以点带面,揭开中国人的“国学梦”之一角。
从西方学成归国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不论何时何地都会身穿对襟布衣、足登平底布鞋。他认为既然有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不能有文化保护区来维持文化物种的多样性呢? 58岁的张祥龙希望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儒家文化保护区的建立。

张祥龙先生看上去是一个面容白皙、气定神闲、坐下来可以与你进行平静对话的读书人。但在他冷静的学术话语下,却凝结着汪洋恣肆的浪漫、纵横捭阖的想象、严峻的批判和深重的忧患。他受过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激励,受过西方文学的熏陶,飘洋过海,精研西方哲学诸家源流,对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和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的学说用力尤深。但是,如今他最为充分的学术自信,却延伸到了对儒家文化价值的维护和梳理上,他奉儒者的经典话语为为人处世的圭臬,着对襟布衣,在攘攘闹市之中,独得一方天地,与古往今来神游交契。

2000年,当他第一次把“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构想公诸于世的时候,舆论哗然,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更多的人则陷入了思考。

责任编辑 / 刘晶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