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重视羌族?
因为古羌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标签: 文化地理

孙宏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员(终身)。1956年起,在羌族地区开展羌语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羌区各主要山寨和村落,参与设计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最近编辑出版《羌族文库》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员(终身)。1956年起,在羌族地区开展羌语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羌区各主要山寨和村落,参与设计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最近编辑出版《羌族文库》等。
现代人文学者对羌族的重视,始于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羌”,这是中国有关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了。因此,学者们认为,古羌人在华夏文明发端时期一定是十分活跃的。不仅如此,自汉代以来直至解放前夕,对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各个支系,历史记载延绵不断。这也说明,羌人一直参与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建构。
用现代人类学的方法对羌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较早深入羌区调查研究的是庄学本,他一方面实地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而且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羌区的风土人情,出版了《羌戎考察记》。后来开展民族学、语言学调查研究的有马长寿、蒙文通、闻宥、张琨、傅懋 、金鹏等,发表过大批论文,对羌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