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动物 ——来自何方?多少未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10期 作者: 丁晶晶 

标签: 洞穴   生物地理   地质地理   

溶洞内外,俨然两个不同的世界。洞内黑暗、潮湿、恒温,安静得连空气都几乎静止。这里却又并非死气沉沉,很多看起来与地表动物相似,身体形态却又不尽相同的物种栖息其中,世代相传。它们究竟为什么来到阴暗的溶洞中?它们又有多少秘密没有被人知晓?
荧光的垂丝——发光虫制造
洞穴深处,顶部有鹅管般的细物闪闪发亮。走近观看,它们比鹅管还要纤细,竟是一些会发光的垂丝。这是一种蕈蚊幼虫分泌的黏液,黏液暗弱的荧光将附近的昆虫引来、缠住,变成美餐。发光虫的生存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洞中空气流通稍快,垂丝就会相互缠绕而失去捕虫功能。因为能够分泌荧光垂丝,这种蕈蚊幼虫也被叫做洞穴发光虫。

退化的眼睛、纤细发白的身体,洞穴中的生物看上去与我们熟知的世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洞穴中的生物从何而来?它们为什么远离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世界,躲入黑暗潮湿的洞穴?

洞穴是诺亚方舟?

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洞穴生物学家提出洞穴是帮助生命度过寒冷和干旱时期的诺亚方舟。洞穴深处恒温恒湿,仿佛终年开着空调和加湿器的避难所,地球历史上每逢冰期到来,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生物进洞来躲避恶劣环境。

责任编辑 / 高新宇  图片编辑 / 王宁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