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纸
一千年的繁华梦影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2期 作者: 萧春雷 

标签: 福建   宁化县   夹江县   博物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宋代以后,竹纸一枝独秀,产量居我国手工造纸的首位。随着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手工竹纸逐渐衰落,但是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动了四川夹江竹纸的繁荣与变革,生产出优良书画用纸仿宣纸,不过,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
经著名画家张大千改造的夹江竹纸上有一些暗纹,这些暗纹是根据张大千亲自设计的宽纹纸竹帘制作而成的。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宣纸难寻,所以张大千决定改用夹江竹纸来绘画。张大千改革原材料搭配,使夹江竹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成为一种高级书画纸。摄影/冉玉杰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最先使用的材料是麻、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唐宋以后,原料供不应求,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幸好这时开拓了一种新的造纸原料——竹子。

北宋初年的竹纸,质量还很成问题,一是白度不够,纸面浅黄,称为金版纸;二是柔韧性差,纸质脆弱,不堪折叠。苏易简《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蔡襄禁止手下官员使用竹纸起草公文,理由是“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好在,不久竹纸质量就有了很大提高,苏轼、米芾这些大书画家,都使用过竹纸。

责任编辑 / 耿菲琳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