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三峡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4期 作者: 陈国阶 范晓 

标签: 水文地理   水电站   工业地理   大坝   宜宾市   

三峡大坝的修建曾引起举世关注,对大坝兴建引发的后果有各式各样的预言,如今三峡大坝二期蓄水已近三年,三峡库区及周围已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带着疑问,地质学家范晓于今年2月作了一次三峡之旅。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 摄影/郑云峰

进入三峡库区,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里的一切活动都受到一组数字的强烈影响:135、156、175,这就是三峡工程三次分期蓄水的水位高度。现在,“三级跳”的“第一跳”已经如期完成。当我坐船沿江而下时,两岸不时可以看到标有三、四期蓄水分别为156米和175米的水位线告示牌。水位线步步逼进、牵一发而动万机,它提示人们,一种让天地惊诧的不可逆转的演替,正显出它越来越清晰的轮廓。

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重庆境内的长江航道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江、嘉陵江等支流的水位也上升很多,形成深水航道。重庆港已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摄影/李江松
原计划在2007年进行的三期蓄水已经提前至2006年10月,156米水位线以下的一切又将被淹没。图为秭归郭家坝镇的水位标牌。摄影/范晓

重庆港:淤塞会不会提前

三峡工程原来的设计安排是,135米蓄水4年后的2007年,蓄水到156米,完成“第二跳”。但是,第二跳的时间已由原计划的2007年提前到2006年。与此同时,在156米蓄水3年后的2009年,水位将升至175米,比原来设计提前4年!每6方水发一度电,175米比156米要多发26.5亿度电,将提前增加巨大的发电收益。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